新春佳节话家书
2010-02-11 00:36:1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一晃儿又到了旧历新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每逢春节倍思亲,又该长打一番贺年的越洋电话与亲朋好友唠嗑了。而以前的此时,则是习惯地濡墨写信,鸿雁传书发送心声,以聊乡愁思念之情,故特别叫人回忆、感怀人类通讯方式沧海桑田的变迁。

在我过去长达三十几年的人生之旅中,采取书写信件与亲戚朋友们联系,是天经地义别无选择的方式,一成不变地继承着这自古以来薪传的信息沟通途径。杜甫的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名句,深深烙印在嗣后的每一代炎黄子孙的脑里,可以说业已成为华夏古典文化的传承之一了。

还记得在头一个本命年前,少小的我早就烂熟这金句于胸中,却是暗暗思忖诗圣渲染得未免有点太过分夸张了。到了次一个本命年时,大学之末的医学生去外地的县医院毕业实习,我头一遭离开了家乡将近一年;虽开始了在异地写信给父母,同时也盼着他们的回札,但并非恁地刻骨铭心的怀念、乡思,“少年壮志不言愁”嘛。

待到再一个本命年间,我远涉重洋、留学海外,安营扎寨在莱茵河畔,乡恋的那股难以名状的滋味,始爬上心头,肝肠噬断。也就从这时起,为人子、人夫、人父的我,方才大彻大悟了家书的深刻意义与价值的内涵。

九十年代初的欧陆,洲际长途电话费奇贵,尤其是打往“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五十马克(时值加币六十多元)一张的电话卡插进去,不消几分丫捅煌坛源尽了,这对于虽然在德收入不错但节俭的国人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故而通信依旧是最主要的联络形式。

那时一封普通的信件要等上十天半个月的才能寄达,我每天上下班总是光顾翻查信箱,看是有否有信来。当打开邮筒见空空如也时,心里头也颇为空空荡荡,实在是盼信望眼欲穿。一旦鸿雁飞至的时候,心里暖融融的。手捧着那厚厚的信封,感觉富足得就好像拥有了整个世界,飘飘欲仙;急匆匆地打开,埋头扎进去,纸馨墨香之中顿感排闼又把家还。

娘子密麻绢秀的字里,细细诉说着别来的相思,绵绵柔意飘逸洒落在行间;耳提面命的诸般叮咛,使我每每领受到除了爹娘以外,还有贤内的入微体贴、问暖嘘寒,从而益加珍惜婚姻的和睦美满。想想我只身先离开,家无男人,她与三岁的女儿单独过日子,“妇道人家”之难不言而喻,但是她却总在安慰我。就这样一直捱到八个月以后,探亲的签证终于下来了,她们娘俩飞到科隆与我团聚,方才结束了这段夫妻“两地书”生活的肚挂肠牵。

几年后我们一家漂去了英伦三岛,再往后泊来了美国、加拿大。旅居之中、定居之后,亦还是亟盼着来自大家庭父母姐弟的信函。家书就仿佛是一股扫荡阴霾的春风,每被吹拂之时,心底便万里无云,晴朗好些天。阅读着严慈、手足的字迹书函,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宛若在促膝聆听着亲人们娓娓而谈。

爸爸的墨宝遒劲中正,内容充满了“曾经沧海”悟出的人生哲理,诲人的语重非凡。妈妈的笔触委婉细腻,全文透浸着“除却巫山”凝结的慈母厚爱,教子的意味深远。大姊“老姐比母”的关怀备至,老当我是未及弱冠的“小毛头”。弟弟们的谈古论今、回忆儿时的有趣旧事,之余念及为兄的不注意“修边幅”,少不了提醒奉劝。更有读中学的我外甥,时有汇报优异成绩,附带提醒他的表妹我女儿:“别忘了在海外学习好中文,将来定会派上用场”,让我为下一代的成熟、成材而欣慰。

综览着这封封札简,家中“形势一片大好”。其实谙悉内情的我,岂会不知:高堂的沈z、姊弟的负担?怎会不晓:人人有本难念的经,焉能是皆喜无忧?哪里不省: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亲人们的良苦用意。他们不约而同地在隐恶扬善,恐我在外分心辍业添乱。

当然我这厢的回复也是“如法炮制”,只字不提立业、勤工的千锤,饰过安家不易的百炼,只顾捡那些“好事”多泼墨,报喜不报忧,高奏平安的凯旋,编织着满纸善美的“荒唐言”。纵使再忙乎,我从毫不吝啬时间用在修家书上,这是在与亲人们交心畅谈。

在经历了又一个本命年时,家书在老大的我之眼中,着实已经变成一字千金,一点不觉得诗人有丝毫的夸大其词。尽管此时节的越洋电话费更加便宜了,从每分钟1.2加币,降到了毛儿八分的,我便常打电话回去了。不过还是不断致函,因为可以包纳更多的内容,附一些剪报和相片,还有许多的事和话语“难于启齿”的,则能够化作文字“传情”、揣摩神传。

写信的热情分毫未减,特别在大的节日之前,一想到团圆,一想到拜年,一想到阖家欢筵,总不忘洋洋洒洒地挥上几大篇。铺纸握管,肺腑涌动着万语千言;书罢搁笔,心中泛起畅快的漪涟。那蝇头小楷是我的亲情,片片信笺是我的思念,它化作了涓涓溪流、蜿蜒河川,越过了林海袤原,大洋重山,汇入巍巍高堂那不再粗壮有力、却时时迎候着拥抱归来浪子的臂弯。

岂止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啻为“严父笔下简,赤子养心馔”,家书成为了我侨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如今网络时代,光纤电话普及、费用愈加便宜,抑或连电话费都省了不用付、上网通过视频边聊边对看,如晤面谈;我手写书札确实少了很多,但是隔三差五的依旧发回函,寥寥数语,夹上资料,老人收到后的味道毕竟不一般。我少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父母已经垂垂老矣,眼花手懒,不便于回书了,频接儿信而不作复,“高知”一生的他们会觉得“非礼”也、可能心有愧疚而伤感,徒生脑烦。

倒是现今的另一种邮件方式―― 电子信札,较好地取代了传统的纸函,修书不必长,事情也用不着攒着,随写随发,简捷方便。别看二老年逾八十了,却一点不拒绝新生事物,跟着儿女学用电脑,不久便能上网发“伊妹儿”给我了,把我惊得连连叹服。我从此就多多发回去电信,同样附上家居、旅游的照片,和在北美杂志报刊上所发表的文章,让他们分享。还有更多的域外资讯、网摘,可能是国内见不着的,以饱他们的眼福。

我真是庆兴高堂能够赶这高科技时髦,表明他们的心一点也不老,况且常打字、敲键盘可以活动手指头,对于健脑提神也大有裨益,推迟脑力的衰退,防止老年痴呆症等。显而易见,现代的家书完全变换成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尽管见不着“书法”真迹了,却照样属于文字内涵,并且快捷省事,去除了经航空、海运等待来鸿的长期折磨企盼。

生活的茫茫大海中,个人就像一艘小船,家庭宛若静静的港湾。没有家的只好随波逐流,任凭风吹浪卷;拥有家的则可以知倦驰返,不惧狂飙巨澜。扁舟航海远行,家书便是母港发来的后勤艇舰,让小舟得以暂时傍泊、补给能源,以便重新鼓篷r帆,驶达美丽的目标彼岸。

人生的蔚蔚蓝天上,个人又似一只纸鸢,家书仿佛是那根长长的放线。鹞子飞得再高再远,始终有线把它与家庭相接连,构成一幅绚丽协调的驿动画面。故乡的热土芬芳,家里的温馨熙暖,都会沿着那悠悠的长线,传输给扶摇之上的风筝,使它在高处能够胜寒,尽情恣意地翱翔在云端。

呵,海外的游子不恁寂寞,也不孤单,只缘越洋电话不断、万金家书翩翩。它来自生我育我的爹娘、情同手足的姐弟;进入它的字里行间,就好像置身在那曾经栖息、再熟悉不过的“窝”境。家书就像是一根无形的脐带,把游子与故里恩亲紧紧相连,教我们身不在老家神游在。得闲较多的佳节之际,恰恰是与国内家人多多网上电讯的美妙时光,也变成为我在海外过华人大节时的另种内容方式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