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一席话 受用到如今
2011-06-14 20:55:5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漫长人生旅程变数甚多,关键的却就那么几步,赶上了就柳暗花明、没赶上便山重水复。欲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或需有备的头脑,慧眼独具,否则纵有机会也白错过;或有高人指点迷津,这要靠福气,一般父母师长等也都可担此任,就算贵人相助。但人本身一定要学艺、有那么几把刷子,且能听得进点化,时来方能运转。

我前半生的大转折,均得益于父亲的指教,头一桩就是念书时没有偏科。因我受教育的整个时期均沦陷在十年浩劫中,“复课闹革命”重新开学,语文政治一枝独秀,连史地课也以党史为纲贯穿着教,数理化的应用题常用“阶级斗争”来做文章,现在看看觉得可笑,但当时可是相当严肃的问题。我从小喜欢读读写写,自然就倾向于文科的学习。父亲瞧见了就提醒我,不能独尊文学,数理化也得并驾齐驱,学好所有开设的课程。我只好从之。

毕业后我干了三年多仓库搬运工,之后能够报考大学了,怦然心动报了久仰心仪的中文系,但父亲不以为然、劝我学医,倒不是非要承传祖业:“最好学一门手艺性的技术,而非纯理论性的;不管换了什么朝代,人总是免不了长病,都用得着大夫;就算没有医院雇用你,自己开业也能过活;舞文弄墨有些虚无飘渺,况且指望着挣稿费来维持生计太难,有个一技之长作依托,闲来仍旧可以写嘛。”

其实此前的数年间,为了未来的出路能好点,父亲已经叫我偷偷地跟他习医了,但这是生活所迫,并没培养起我多大的热情。眼下有了能够正大光明选择前途的机会,我真想自己做主,定夺一己未来。转念父言也有理,文革中也亲睹了文人的悲惨处境,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后还是听话,“弃文从医”。这时候就用上了以前听爸爸话打下的理科底子,考医学院也没费大费劲。

做了医生后,我在杏林混得还行,后又自费出国游学欧美,移居了多伦多,仍凭着点薄技,在“自雇”这条路上前进。同时真还没误了业余练笔功夫,拉拉杂杂地竟发表了各类小文几百万字,全然应验了父亲的预言,于是打心底里由衷地备感他的英明伟大。

第二件是外语启蒙教育时我没掉队。在读初二时学校开始设英语课,我当时很抵触,故意不好好学,混个及格了事。原因是我家板上钉钉被“黑五类”,将来做译员、出国等这种好事连查三代根正苗红的都极难,哪还能轮到我的头上?即便学得再好也白搭。这一情况后来被父亲发现了,便严肃地告诫我:“眼下没有用不等于将来也这样。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趁着年轻、脑子好使唤,多学点东西,不管是什么,先学着再说”。

若干年后我进了大学,凭着之前的猛赶直追,晋身了英文特快班,较大多数同窗学的多广,得益匪浅。工作后又试着用英文撰写专业论着,有的登上了英美的医学杂志,以至于导致了受邀出国。现在的移民生活,全是靠这点洋墨水垫得底。假如我当初弃绝了英文,哪会有今日的海外人生轨迹。

回顾这段经历,深深感激严父当初及时转捩了我无知的偏颇,使日后机遇降临时未失之交臂。搬运工与大学生,岂是“穿草鞋与皮鞋”之差,简直天壤之别!不用说更往后留洋、一蹴而就世纪般跨越了,就算还在国内当医生,也算得上是“人上人”,命运迥异啊。只叹身在“知识越多越反动”不学无术的荒唐岁月,又会有多少人能看穿绵绵雨帘透见云上太阳呢;更庆幸没固执地自作主张,所以蒙父亲的福受用到今。

记得有个寓言:一群游牧人见天有大光倏地罩下,赶紧跪祈求福。有声道“你们一路上多捡些鹅卵石,到了晚上就必快乐,但也会懊丧”。众人有些失望,以为会有点什么神迹出现,不料仅有这句不痛不痒,毫无意义的吩咐。于是途中或有或无地拾点儿,不想负荷过重。夜幕降临了,背褡子里的那些鹅卵石忽地全变成了钻石!他们兴奋极了,同时也追悔不已:早知道白天多捡些该多好。联系到我的境况,与这童话很近似,起初认为无聊的课业,实为未来幸福的基础,多亏听从了老人言!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