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莎的落日余辉:吕贝克
2011-07-14 22:05:3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德国北部的小城吕贝克(Lubeck),对多数中国游客来说似有些陌生,但在欧陆它却鼎鼎有名,这跟其曾经的特殊历史地位有关。该城邻近大都会汉堡、不到半小时的车程,故于游览汉堡之际顺便观赏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极值得成行。

我们是在洋友的驾车陪同下前往的,途中他兼做着介绍,给些背景印象。就从“汉莎同盟”说起:汉莎(Hansa)一词,德文是公所、集团之意,13世纪时德国北方的商团,为了同英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进行贸易,逐步组建了这一经济政治共同体,鼎盛时期囊括各国城市达160个之多,实力相当雄厚。

该联盟的首都就是吕贝克,它系德意志在波罗的海的最大港口,北欧的商业中心,甚被誉为“汉莎女王”。历经数百年的昌盛繁荣,后由于英国、荷兰崛起代之,盛极而衰,失去了昔日的光环。然而它存留下的文史迹,为后人研究这段文明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我恍然顺悟了为什么德国国家航空公司叫“Lufthansa”(空中的汉莎);中德共营的大陆首家合资商城名为“燕莎中心”,燕即京畿,莎原是汉莎,记得我到北京德使馆办签证时还去燕莎一转,大开眼界。后来在欧美见多了这类商厦,就不觉稀奇。因此旅游确是实地学习,长国际常识。

座骑一直驰至特拉沃河边,下车伊始,老城区的楚楚璞容扑面而来。这里距波罗的海仅14公里,属于河口式港,沿着岸边一溜楼房,多为砖红色,简洁明快,古朴端庄,有哥特式风格、巴洛克样式、洛可可格调,风味迥异,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屏罗列在水浒,供人欣赏。

而这一类古迹级的老民居建筑,全城约有千余栋,分布在约一公里长宽的椭圆形旧城区,在碧水环绕、绿树拱卫之中,熠熠闪烁,透射着古代智慧结晶的光芒,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来观瞻凭吊。

踱至老城的西翼,我们先睹那著名的荷尔斯坦城门(Holstentor)风姿为快。这座古老的城门实际上是座圆柱碉堡式的壁垒城堡,中间的大门洞为人与车所穿行故名。它竣工于近600年前,系中世纪后期全欧最有名的城廓大门,不但成为吕贝克的象征,而且德国马克50元面值纸币内的图画就选用的它。二战中侥幸未被轰炸夷平的它如今已辟为博物馆,陈列着一些该城的文物古董等。以前我屡屡花钱见多票子上它的模样,今番亲临其境领略其尊容,兴奋感慨不已。

再越桥过河,进到老城区内逛游,市镇的布局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式,大致呈鱼骨状的主街和密麻的巷道,寻常人家、富户阔宅、盐仓库、纪念石碑、多个教堂比肩而立。感觉这些景点很集中,看出小城的优点长处来。

市政厅当然是游人首到之处了,它古旧得可爱,较之我们访过的汉堡市府来显得微型陈色多了,毕竟是八百年前的作品,反映了汉莎年代的都市风,所以属于全德最古老而简美的市政厅!别看它貌不惊人,在当时的北欧地区影响巨大,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皆仿照它的样式建造,成为那个世纪的建筑潮流模板。

令人瞩目的是高耸林立的教堂钟塔,五座教堂的七个绿尖刺破青天,成为小镇的独特一景,因此该市也被叫做“七尖顶城”。在坡顶矗立着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居高临下,一色的赤砖墙结构,顶着一对削瘦的绿帽尖,跟我故乡青岛的天主教堂外形颇为相似。它于13世纪中花了百年时间才建成,是全球最大的哥特式红砖教堂。

走入观内,但见排排高壮的拱柱呈合掌拱手状地直指穹隆,象征着人向神祈祷的双手,花玻璃窗映进灿烂的阳光,让大廷透着一种虚幻缥缈的意境。圣殿内有一台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装置的管风琴,巨幅的琴身所奏出的悠扬音色悦耳动听,连日尔曼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巴赫当年都曾经慕名而来,专门欣赏它的妙声曼音。

就在这些古宅旧楼中,还有两位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的故居,一个不大的城市竟有两位文人荣膺了这个殊誉,并不多见,反映了这里人文历史的浓厚积淀、地灵人杰。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探访,只有重点地走走、深吸一下名城的古色芬芳。

确实是,漫步在这里的古老巷道,仿佛是徜徉在人类史的蜿蜒长河中,好像是溯回到了中世纪的城郭与社会。尤其是那些临街的门头房,个个将内院与外街隔开来,狭小空间城府却不浅,是一大特色。

真是感叹先民当年所创造的建筑艺术有这般成绩,并且敬佩他们的后人长期以来将这座古城保护维修得这么好,使子孙得以一窥先辈的生存实况与居家形态,是为活生生的历史教材、民居城建博览馆。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北欧的第一个“世遗”点就是它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