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学:《星星》知我华人心
2011-10-07 00:08:57
来源:星星生活

星学

我结识《星星生活》报的时间不长,却是大有相见恨晚之势,那还是源于三年前偶然的一次邂逅。今个儿值其十周年庆典之际,编辑让我写点感受,很惭愧自己系投稿队伍里的新兵蛋子,资历甚浅,不晓得它安身立命时和一路走来的漫道长征,但从那些现刚诞生新的小报上,大约能够揣测想象出《星星》初始起步的艰难。而我接触它时其业已长成、步入了亭亭玉立佳境,所以不敢妄加多言它的发展史,仅仅从我们的初次相逢说开来。

众所周知,多伦多的中文免费报纸很多,可以说曾出不穷,原因之一就是蛮难维持久存,才弄得昙花一现、此起彼伏,皆难跟老字号的三大华文日报抗衡:港人办的《星岛》《明报》,台湾人办的《世界日报》。行内人都明白:一份私营报纸杂志能够坚持办下个五六年来,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这些个小报,朋友老康每周末来教堂时,总是顺便捎来不少、供大家顺观。不用说它们均是周刊、由大陆人创办的,浏览起来多有大同小异、转来载去的雷同感,印象都不深刻。

有一次兀地几本晶莹铜版纸封面的报刊跃入眼帘:《星星生活》。移民来此十几年了,光滑面呈书状装订的报章我还是头一回见,很觉新颖,它整洁精美,令人眼睛一亮。打开看时,一些文章都注明着“专稿”“特稿”等,显示系本埠的独家作品,像是自留地里的土产,并非自网络上扒下来的,故有泥土的芬芳,言之有物,新鲜有味。习惯了对这类报纸哗哗翻页掠过的指头,此时欲速则不成,辄被那些不错的内容拽住了手眼。

我刻意查找了一下,发现它已经出版好三百多期了,咋地我恁晚才得见其面呢?常年在唐人街拿报看的老康解释说,这一份是最热门的,去得稍晚便告罄了,故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那我当然就是其中之一了,这不能嫌我孤陋寡闻,只能怪《星星》太抢手了。

如今知晓了便不能错过,受众人之托列为重点的选项、老康每周六起大早去取此报,傍晚携来分发供大家分享喜阅。越看越发现内容丰富:移民遭遇让人有喜有悲,乡愁感悟叫人盈眶泪潸,旅踪游记引人入胜其境,时事政论使人拨云见日,幽默奇文逗人捧腹大笑……不同的栏目,燕瘦环肥,各有千秋。就是在我们接下来的查经中,有时也会就适才阅报的见闻,援引为古老经文的现世案例,顺便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佐证。此外,游记似乎催起了大家的观光情,借鉴报载的景点与贴士,纷纷有的放矢地出游。

后来老康讲说自己出更取报的时间愈来愈提前,有时候八点钟赶到集散地都面临着《星星》被瓜分一空的危险,可见其炙手可热度。去年他搬了家,摘《星》的重任就落在自报奋勇的台湾大姐肩上,她家住在稍北面,每次驾车奔华人大商场拿,若是未果,就下周一跑到报社总部径直索要,当然是先电话联络、恳请给预留些,这种热情感应着编辑们无不爽快答应。

就从俺们这小圈子可以反映出华裔移民们对于周遭的事物关心着呢,不管是国内外的风云,还是彼岸故乡的变幻,借光《星星》的闪烁,都能每个礼拜一揽众山小,从这个清晰窗口望出去、观察大千世界的万象百态,以及域外生活的真实故事,窥一斑知全豹、一网打尽。因故缺席聚会的朋友或者回国短期探亲的,会让我按着期数给他们留份报纸,以便归来后补阅,旧闻亦是新闻,不想失去这一盘文化营养餐。

去冬过洋年的时候,由众人签名、台湾大姐送出的给《星星生活》编辑部的圣诞贺卡,权作浓缩了这一帮看客对于报人辛勤耕耘的一点感谢表示。

就这么读着读着,我的手不觉有点发痒,自己虽一介郎中,但打小喜好抓笔涂鸦,故也想划拉点个人感受、投书该报。承蒙编辑不弃,未以出身论英雄,文章被录用了。看到习作登上了心仪周刊的大雅之堂,很是欣慰。后来闻及该报的主编亦非文科状元身世,学工的背景竟能把报纸办得这么出彩,实在让我惊开眼界。难怪它视角不落俗套,不是科班蹈矩,而大开言路广纳贤文呢。

在这份报上的处女作发表,让人感觉原来《星星》确离普通华人的生活不远,只要人人呕心沥血挥毫,都可能畅所欲发。于是我开始了在这块北美知名的中文园地里劳动,由忠实的读者兼成为勤恳的习作者,就是在这投稿之旅及编写往来中,我练笔充实着自己,闲暇生活多了项有益的乐趣。如今写稿向《星星》倾诉心声,已经成为了我的海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俺的朋友圈子也慢慢知道了《星星》上时有我文,均留意翻阅,毕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更接近贴切。俺家的那些事和一己管见等常借它一隅“见公婆”,从友人的评论中我也得启发长进。有时在网上见被转载了,有读者留的言竟能辨认出笔名背后的作者是我,想必为来自故城的老乡吧,蛮有趣的。我在美国的一些旧识和同窗读网后也来电话道贺,了解了俺家的近况,再次联络起来。

另外让我惊异的,除了加国的各华语网,亦有被中新网、中国侨网、神州学人等国内大站,和欧、澳洲的诸多中文传媒摘登,可见《星星生活》影响力之一斑,远不是一份普通周刊了得,可谓立足北美,辐射环球。

俺除了敝帚自珍、留着报作为纪念外,还在每次回国探亲时裹回去给父母姐弟们阅览。老父亲对于其上的文章都细细地看,毕竟有些文题在大陆是见不着的,就连广告他也品着与国内的不同。最后将喜欢的佳文剪下来,专贴在海外文摘集里收藏,以备日后重温复习。《星星》成了带回的精神礼物让高堂这么感兴趣,俺觉得又尽了份另类孝心。

我今日有感而发,绝非因为自家有豆腐干在《星星》上而对它高歌。周遭我的朋友们虽不动笔投书,观感与我一样,无论是来自大陆还是港台的,它确实具有独特的风格。想这年头时间就是金钱、生命,海外打拼更加搏命,谁会浪费宝贵的时光在八卦或似曾相识上?这份周报确教人速阅不得,隽永的不容人不放慢读下去,即使过后良久仍有印象,正像最近出刊的珍藏版中的不少旧文即是这般,恰是《星星生活》办得成功之处。

说起来还另有遗憾,自打我投稿以来,与编辑的往来全是通过电邮信件,至今我连报社的大门朝哪儿开都不清楚;与素不相识的报人更是从未谋过面,止在“神交久矣”和“淡如水”上。刚刚接获的请柬去赴《星星生活》创刊十周年庆典,将是头一遭跟编辑会见的机缘。尽管来函中编辑极客气地感谢作者们的长期供稿努力,但俺只不过奉献枝秃笔,为办好这份老少咸爱的报尽此一点写力,让加拿大的华人母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些。

我以前曾经应邀出席过《世界日报》的报庆纪念晚宴,是该报对常年撰专栏者的嘉许与奖励,但那是有着35年报龄的日报大老。然而即使这些报业龙头老大,近年也被咄咄逼人蒸蒸日上的《星星》周刊等“小报”给逼得放下了身段,增刊印起了免费周末版,以加强市场的竞争力。

我再联想起《星星生活》近来接连几期的特辑专刊精选本,采集了过去十年间500多期里的佳作妙文,再次呈现给广大的观众、以飨读者,俱折射着编者们的匠心构思独到,是一个很好而且实际的纪念方式。

别看它暂是一份周刊,但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在企划策略、方针考量上等方面,均缜密周全,目光远大,丝毫不乏大家神采、大报风范,套用时下流行的词话儿来说:很有“范儿”、“给力”,又一次的刮目相看。

坚信下一个十年《星星生活》必会更上一层楼,以愈加美丽缤纷的报面笑靥迎人,呈现在大多市枫叶国的新老移民眼前;并且随着强力的网站将余波涟漪播散到全球的华人世界,为芸芸炎黄子孙摆上一道更精美的视觉和心灵上的盛筵。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