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春晚走过卅年
2012-01-25 16:39:4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海内外华人共同瞩目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晃举办了整整30届了。荧屏闪过三十载,今年正好是其而立之年。时光穿越得如此快,好像就在弹指一挥间。

还记得第一届春晚时我刚刚大学毕业,才拿到了工作录用通知、节假后上班。我心满意足地松弛在电视机前,跟爸妈姐弟们一起欣赏这传统旧历年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

那时候彩色电视机在中国甫问世不久,加之文艺舞台荒芜了那么多年,百废待兴,即使是很个普通的唱歌节目,还有久违了的相声、哑剧、杂技等表演形式,尽管内容一般般,却是给心灵饥渴、眼福待饱之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打那儿以后,每年除夕夜阖家在吃完了团圆饭后齐齐观看春晚,便成了绝大多数大陆人家不可或缺的过年新风尚了。恍然间,春晚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我们等于亲睹、见证了一个华夏古风全新过法的俗成,这实在是几千年前开始过年时所始料不及的。现代中国人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一个新过年传统的建立。

从今次的新春前两个月起,我们心血来潮,开始闲来从头复习一遍这套历年春晚记录片。粗粗的以每场5个小时计,加起来就是150个钟头,真够长的。好在它不是直播,一些节目可以快进速览,但仍然耗日不短。终于在春节之前完成了这一顿荧屏温故的视觉盛宴。

回忆我们每年看春晚节目,从1983年第一届起仅在国内看了10届,然后就出洋了;此后的20届全是在海外观看的,但是捞不着即时,都是迟到的补观。在我辗转欧美的游学中根本没有条件,特别是在旅居德国和英国时,当地的华裔不多,甭说汉语电视节目,就连中文小报都甚少,像这类影带什么的音像品就更稀罕了。而且那些国家亦丝毫没有过中国年的大气候,倘若不是从家书中事先获知大年三十的日子谨记在心、届时拨打越洋电话给父母拜年,恐怕连该年的春节是哪月哪天都不知道,遑论看春晚了。

一直到我去了美国,在大纽约地区工作,那儿的华人算是多的,才有了中文录像带的租赁店,我们才得以租借得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回来赶着补习以往缺失的晚会。虽然那些转录磁带的效果并不好,只能凑付着看个大概,但多少也解解乡恋与母语文化的饥渴。

后来我们移居到多伦多,这里的华人势重,这般的精神食粮并不缺乏,年年就能很快看上晚会录影带了。现如今更是了不得,好多的卫星中文电视任你选择,主流媒介的电视台也在新春时节提供免费的中文频道观看,加上电脑网络的转播,真是太优越方便了。假如不介意时差的话,还可以做到与中国国内的观众同步观赏春晚的。之后还可以打越洋电话时与国内的亲人交流评论,多一个共同语言话题。

我这一路浏览下来,确实感到春晚近些年来质量下降,不过对于可选择不多的海外观众来说,春晚依然具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毕竟它早已跟传统的贴对联、放爆竹等一样,成为了现代过年的一个固定习俗,所以就不那么在乎它的内容巨细如何。而在异域的华人过大年,似乎没看春晚就像是未给这个春节划上个句号。

虽说全盘、半盘西化的第二代们,多不在意这类他们认为“too Asian”的娱乐节目,不会像在国内那般跟着大人一块围看,第一代移民却是伴随着春晚的脚步和鼓点走过来的,有着一股道不出的感情,到这时候要划上那么道杠才行。其实并不光是大陆人了,我们教会的几个台湾好友也是见年都惦念着这台晚会,流传带子中每回轮着借阅得好急切,不容错过。

在我们这次流水线作业般地纵览历届春晚的全程中,从它的形式、风格、服饰、节目等各个方面,不难看出了中国社会在这过去的三十年间的巨大变迁。喧闹舞台上所反映的不啻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浓缩与侧面,同时也能窥出不同时期的政局的宽松与紧缩来,还有社会风气、生活焦点变化的味道与氛围。

总体上说,早些年春晚的形式相对朴实自然,大众化,不管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服饰化妆均平淡无华;客串主持者亦很平民通俗化;没有央视的主持人独占鳌头、慷慨激昂背书;当然也不少烦恼人的广告、念贺信、投票之类。后来的则越来越歌舞升平、奢华大场面,眼花缭乱的,反倒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演员的阵容也愈来愈众,独唱很难得了,得一排人挨着个轮唱,却又不唤作“小合唱”,看出来中国不缺人才来,脸熟但记不住姓什名谁。

最叫人倒胃口的是那些乱哄哄的集体舞蹈,或者各族裔服饰的伴舞,或者少数民族歌曲联唱,年年差不多都是那一套,根本分不出来是哪一年的,十分雷同,可是届届不能缺了这种欢快的蹦Q,说是旨在烘托气氛。我看其中的任何一个年年重复的话,观众也分不清它以前是否曾经上演过了。而能记得住的有个性甚少,像“千手观音”、“小城雨巷”、“黄土坡的婆姨们”、“俏夕阳”等。

语言小品类的节目就数着陈佩斯的,虽然人长得“俗”点儿但节目的品味一点不俗,以“主角与配角”、“羊肉串”等为峰巅之作;赵本山的则以“心病”、“昨天、今天、明天”为妙,后来的都走下坡了,今年干脆没被选上而报缺了。歌曲类别的看着分量很重,但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不多,即使是那些大腕们的压轴子秀的也多不咋地,传唱不起来也是白搭。脍炙人口的有“故乡的云”、“常回家看看”等,成为那些年春晚的代号。

清楚的可以看出,春晚这个舞台,让许多明星一夜成名,有的自此常青不衰,有的却是昙花一现。有的人露过多次脸了,现在才被人记住:像林永健、周炜等,早在1999年就出演小品“真情30秒”非常出色,但也就是在新近才火起来。难怪艺人们都想上春晚呢,实在是个跻身一线文艺圈的大跳板。

当然也看出了各种形态的舞台常客们的范儿:有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的,像范伟、宋丹丹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的很有骨气,像陈佩斯,“出来了就没打算再回去”。有的屡败屡战、不愿引退的,到头来还是被毙掉饮恨不已。

当然也伤感有些优秀的演员永别了舞台,那些小生靓女演着演着就变成了大叔大妈,叫人备感似水流年的岁月,无情的时光之刀在脸上的雕刻。

其实用不着惋惜这些演员们的陨落、容颜衰褪,我们也都是一样,就在这演与看的当中一起慢慢变老,不信对着镜子瞧一瞧,三十年前的尊容是啥样?反正后浪推前浪,从来只闻新人笑,不知旧人哭,这是残酷的现实,惟有顺服这自然规律。这到底是否是一件“最浪漫的事”?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