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探亲经历“种树风波”
2012-05-29 23:20:2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上个月我回乡省亲,巧遇一场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青岛种树运动”。亲身的经历让俺归来一吐为快所见所闻,叫海外同胞也略知当今神州官场与国情现实之一二。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俺故里最近调来了一位主管,“新官上任三把火”,高分贝强调在市内“植树增绿”,要将“东方瑞士”建成“国际森林都会”。于是各单位总动员,风风火火展开了大规模种树活动,尤其是在海沿的市南一带,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人造树林崛地而起,地貌街景日新月异,汹汹来势、涛涛林吼使人想起了激情燃烧岁月搞的政治运动。

本来嘛,绿化种树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千年大计,亘古及今都是绝顶好事,不论谁不管在何处,皆值得称道大书的。可是故园眼下的这场可使后人乘凉的举动,却引发了市民的普遍反感和强烈反弹,当局花了数十亿欲美化城区,百姓却不认为是在造福于民。原是因为这场植树热来得忒具政治标签色彩了。

先说栽植的地角儿。本来已经绿化得够好的那些街区,仍要见缝插针,密密麻麻地补种,结果弄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既阻挡了人们漫步观海赏景的视线,又妨碍了步行道和公园小径的行走,还使得靠海边的那些高级海景房变成了“林景房”,无形中贬降了价值。有的树林甚至种到不见天日的立交桥下,连著名的汇泉大广场也酿着铲了草坪改种茂林(后因民声沸腾而改称“置换草皮”作罢)。

俺这老青岛、现归国华侨觉得居民们说得有理:同一座城,为啥不在腹地的人口稠密、光秃秃的区栽种?那才是真正需要植被之处;恐怕是种在那儿无要人能瞅见,不能叫好传颂、及时显出成绩来。而在门面地带眼皮子上则有成效得多,还是“面子工程”在作秀。

再说栽种的方法。真是“林海战术”密集的不得了,大树盖着小树,小树罩着灌木,层层叠嶂,把原先的错落有致、苗圃花草兼备的格局打乱了。我每在散步时不觉得美感。说是其口号为:“高、大、密”;尚要多树种搭配混成:“厚、多、彩”。甚至把一些南方热带树种也搬过来,不顾已有过前车之鉴在北疆寒冬里会冻死,简直是为了种树而种树。人人都不乏基本的常识:植物之间需要一定间距,根才能得到充沛的水分养料、叶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更好生长。咋能种得如此之密呢。

此外是下栽之树的年龄。好多是成年大株,高约三五米,其根部仅裹着挺小的一点泥土,掘土机深挖坑,起重机吊树戳入。俺长这么大还是头回见到这等老树被重移植,由来“树挪死”,真担心其成活率。且大小每棵树均用多根原木支撑着,怕倒了,这不晓得又毁了几多小树,并使得人走时路狭的无处下足。

回想历次探亲时旧识们对几届知府的评论:有的为人行道广铺彩砖,有的处处辟建广场,有的架跨海大桥,有的滨海步道,坊间每以他们的名字谐音称之,以“势把青岛建成县”为笑谈。今官履新又择种树为板斧开创局面,急于建功、求立竿见影,“十年树木”太久,只争朝夕;仅仨俩月就林木忽成行,教人可顿见政绩。我颇感触喊停了多年的“形象工程”仍不止。

后来听说了这位地方官偏爱种树由来已久:职供哪儿种树哪儿,乃其政务特征。早在小市主政时便以绿化县城而闻名,调升地级市后亦来这套,现至省辖市还出此招。然此番洋城之市民目睹这悖情理的做法不甚领情,微词四起,甚至称他“种树狂人”,新官下车伊始没赢得原住民心,反有失了官品人意。

包括家母在内的民众纷纷电话投诉这怪象,政务热线几被打爆。但相关的部门互踢皮球推诿,不担其责。园林局的在作复时竟闪烁其辞“种树其实没啥间距密度过大一说”,令人怀疑系“惧内”而不敢言。老妈在去电话时得到的回答蛮客气:已经有很多类似反映,我们会向上转达。可若干天过去了,拭目以待改观者未见到任何回应举措,轰烈的种树照旧缜密进行,老人家甚是气愤,俺姐弟劝她:别太幼稚了,谁听你的?勿浪费自个的电话钱啦。然久居国外的我,暗地里却钦佩老母的未泯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终有个小女子记者火了,将这事写到京城里,中青报和中央广播电台等报道了此事,接着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俺浏览《文摘周报》头版首条便是“花40亿种树市民不买账”,顺把市民参政议政也扯进去、升到了意识觉醒的高度;都质疑如此耗资的市政建设为何不先征求民众意见,或应用在其它紧要的城建中。

在这等舆论压力下,市府不得不以副市长出面解释致歉,并开始巡查纠偏,可是种下的恁多树再挖出来?直到我月底返加国之际,该事件的多方质疑仍在持续发酵。我念及多伦多每年细水长流并不风火的植树日,市长执意修地铁却被大伙儿投票否决了,不禁有些哑然失笑。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