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变为新房东
2012-09-17 12:37:3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这次来到加拿大,我们打算和儿子家分开住。孙女大了,上学不用我们接送,我们能做的事情也不多。分开,双方都方便,例如说,我们耳朵背,有了自己的空间,电视声音想调多大就多大。一年前我们申请了老人屋,但是还没有批下来。我们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乔治,他立即在email里邀请我们住到他那里。

乔治是我们10年前打乒乓球时结识的朋友,为人真诚,我们很说得来。他对中国的万里长城、红军长征、改革开放都很有兴趣,经常问我这些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两家互相走动,我们请他夫妇俩吃粽子、月饼、泡菜这些有中国特色的食品,他们请我们品尝添加鱼子酱的糕点,饮月桂茶。乔治的大女儿芭芭拉2005年到中国江西省领养了一个女孩,给家庭带来了欢乐。慢慢感到一个孩子没有伴,又在2010年再申请领养一个孩子,后来在广东找到一个男孩子。现在家里儿女双全,都是来自中国,所以家里有中国情结。我把和乔治交往的情况写成文章,两次发表在《星星生活报》上,他们把报纸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起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乔治的夫人,一个慈祥乐观的老太太,患了癌症,于2011年4月去世了。当时我们正回国短住,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和乔治一样深感悲伤。我们去电劝慰他:夫妻是人生道路上的同伴,其中一方总是要先离去,留下另一方孤独一人。这是人生的悲哀,但又是迟早总要来临的变故。我们表示,到滑铁卢后要去他夫人的墓地表达哀思。

在随后的邮件中,他告诉我们,他楼下有一排单独的居室,他妈妈住过,妈妈去世后,也曾出租过。不过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他表示我们可以住在那里,不收房租,水电费我们自理。我们很高兴有这样好的安排,让我们在分到老人屋之前,有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到了滑铁卢后,我们在儿子家短住,办理有关手续,不久就搬到乔治处。他的房子连地下室共3层,有十来个房间。现在就是他和两只猫住在里面。客厅的地上铺了一块布纹地图,中间乌拉尔山处堆着一盆沙子作为猫的卫生间,东面的中国和西面的非洲各摆着两个碗,供猫分开吃食,以免争斗。他的修理间里,锯、鉋、鑿、钻等木工、金工工具齐全,螺丝、螺帽分别储存。夫人的缝纫间里,各色线头线脑,零头花布,排列有序,一如生前。看来乔治也没有去清理,也许是睹物思人,没有心绪去整理。

在谈话中,乔治给我们回忆了他夫人最后一段时间的情况,他多次伤心哽咽,情绪激动。住下的第三天,是一个星期一,他说他要去夫人墓地看看,我们表示愿意同往。途中他告诉我们,他每周一、周五都要去夫人墓地。墓园离家不远,周围树木花草茂密,环境优美。他指着一处墓碑告诉我们那是他父母的墓,后面就是他夫人的墓。两块黑灰色的大理石墓碑并排而立,中间是一个石刻的大花瓶,插着鲜艳的塑料花。瓶体上两环相扣,刻着1967这个年份。他告诉我那是他们结婚的年份。

夫人的墓碑在右面,上刻名字、生卒年份,碑体下半部分刻着“Beloved Wife, Mother, Oma”–体现逝者和家中三代人的关系。Oma 是德文“奶奶”,是家中孙辈对奶奶的称呼。旁边刻着十字架,表示是虔诚的教徒。左面是乔治的墓碑,他的出生年份是1934年,去世日期空着,碑体下方刻着圆规、三角尺和铅笔,象征他是一位工程设计师。他告诉我,墓碑是从中国订制的,文字和图案是在本地刻制。我们在他夫人墓前鞠躬致意,摄影留念。

为了使我们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他开车带我们到最近的几个超市看看并介绍其特点。他告诉我们,有的超市推行“优质高价”路线,另外一些超市选择“低价策略”吸引顾客。到了星期四,他带我们去滑铁卢有名的Farmers’ Market看看。他告诉我们,食品新鲜是那里的特点,价格就靠自己比较了。乔治的这些介绍很有趣,也很实用。

乔治的祖先在300来年前从德国移居匈牙利,二战后近一千万德裔被东欧各国扫地出门,乔治一家回到德国定居,当时他弟弟尚在幼年。50年代他们举家移民加拿大。现在乔治的弟弟也过了古稀之年,他喜欢农村环境,40多年前在离滑铁卢30公里的乡村里买了块地,建起了一座很宽敞的房子。乔治说他当时经常去帮弟弟一家建房。他们手足情深,现在还是每周都要互相走动。他邀我们一起去看他弟弟一家,借此看看城郊的风貌。弟弟的住处在Elmira镇之北,途中我们看到曼诺人的马车道,乔治就给我们讲曼诺人种种趣事。弟弟住房周围小丘起伏,湖水碧蓝,风光优美。

乔治隔几周要去一次图书馆,办理还书借书的手续,他顺便把我们也带上。我们也就借些书回来。一路上他给我们指点哪里是他工作30多年的公司,哪里是孩子们上学的中学、小学,哪里是儿子现在上班的医院,哪里是他们常去的教堂。这样我们对周围环境也就更熟悉了。

乔治后院有一块不大的菜地,他老伴在时,经常种些西红柿、豆角、大蒜之类的菜蔬,还栽些薄荷泡茶喝。老伴去世后,地也荒了。我们还没有动身时,他就建议我们来时可以种点什么,他说时令还来得及。我们搬来才几天,恰好下了几场好雨,我们及时种上,不几天就出苗了。乔治看了很高兴。

乔治在房屋的后部,面向后面的草地,修建一间玻璃暖房作为活动室,摆了一张乒乓球台,又是迷你高尔夫球场,他以前是很爱打乒乓球的。现在腰腿都不便了,也就很少打了。他把钥匙给我们,让我们任何时间都可以去打。我们老俩口也就每天早晚去打上半小时。他兴致来了,我们就3人对打,实行计分,趣味多多。

他一人生活不太规律,就寝不定时,晚上看书看到半夜,早晨起得迟,一天只吃两顿饭,对付着过日子。我们搬来后,想帮他改善改善,可是他坚决拒绝我们送去的任何食品。他告诉我们,他对其他关心他的好友,甚至女儿送来的都一概拒绝。他表示他只吃George’s food。我们拿他没有办法。但是他对喝茶很有兴趣,所以我们就经常请他来喝下午茶。

我们边喝边聊,看看我们在延安、米脂、榆林、银川、兰州旅游的照片,毛泽东、周恩来的窑洞,黄河的皮筏……他都很感兴趣。每次我们都能谈两、三个小时。他也很感兴趣,他说,他回房子只能和猫说话。我们把谈话看作是学习英语口语的良机,碰到听不懂关键词,就请他写下来,过后再查查辞典。乔治也把一些抽象的、生僻的词汇用email发给我。我们楼上楼下,email + 电话,来来去去,很是热闹。这样学英语既有趣,印象又特别深刻。

同时我看到乔治的女儿芭芭拉和中国孙女学中文都很认真,小孙女上中文课,她妈妈也跟在课堂上听讲,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但是,到底缺少学中文的环境,离开拼音字母就不会念,口语也就是”你好”“再见”。我们住在乔治家里,帮助她们比较方便。我就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给她们编课文。我在生词表上加注拼音,课文上没有,训练他们离开拼音也能读下来。乔治和芭芭拉对这样的教学很欢迎。这样,他们教我们英语,我们回报教她们汉语,互教互学,各有所得,大家都很高兴。

乔治自己不动锅灶,都是吃现成的面包、酸奶之类,顶多把生玉米棒在微波炉里转转,5个孙子孙女来了,他也是让他们吃这些东西,外加些糖果、饮料、cookies之类。我们看见这种情况,就想给孩子们调剂调剂,也帮乔治排除困境,就给他们做中国的面食。孩子们吃得很高兴,只是他们用叉子吃面,边吃边玩,把面卷成一大捆才吃,样子有点滑稽子。

乔治是我们的老朋友,也是我们的新房东,是不收房钱的房东,是对我们帮助很大的房东,是帮我们练习英语的义务老师。

图片说明:


1、一起打乒乓球的朋友


2、乔治的孙子用叉子吃面条


3、乡村风光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