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加拿大朋友包粽子
2012-10-29 10:07:3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我们这次到滑铁卢,恰好是在农历五月。小孙女想吃奶奶包的粽子,于是老伴就包了肉粽子、赤豆种子和蘸蜂蜜吃的白粽子。小孙女吃得很高兴,我们也给几位本地朋友送了几个,让他们了解中国的食文化。想不到乔治的女儿芭芭拉来了兴趣,要求我们教她包粽子。

我们对她的想法完全理解。芭芭拉夫妇2005年到中国江西省领养了一名女孩。他们对孩子钟爱有加,孩子长得很好。后来感到一个孩子有点寂寞,2010年又申请再领养一个孩子,经过中国相关部门的努力,在广东找到一个男孩。夫妇俩很高兴,连同祖父母4人飞到广东,把孩子带回来。现在家里一男一女,两个具有中国血统的孩子,家里欢声笑语不断。芭芭拉也把家里的环境布置突出中国化,大红“福”字在厅堂中央,汉字对联,中国节,中国画,中国的日历……

在芭芭拉的家里,好像到了国内一家人的家里。8岁的女孩每周六到中文学校上课,芭芭拉随堂旁听,详细记笔记,笔记本厚厚的,密密麻麻记满汉字的拼音读法,看了令人感动。在妈妈的带动下,女儿的汉语学习也很有进步。在她那样的加拿大家庭环境里,要学好汉语的确是不容易的。

我们想,包粽子也是增添中国文化因素的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大力支持她。我们很快开出原料备货单,不外是:glutinous rice(糯米),bamboo leave(粽叶),bellies(五花肉),beans(豆子),soy sauce(老抽)和thread(线)。我们答应带她到本城的中国店购货。她感到很高兴。很快,她打来电话,说她的朋友裘莉也想学,因为她也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她们两家经常联系,在一起活动,两个女孩是好朋友。芭芭拉要我们给她们俩开一个中餐烹饪课程。我们当然乐于承担这有趣的“课程”。

原料备好,约定时间,芭芭拉来带我们到裘莉家里,因为裘莉希望我们在她家里“开课”,同时,她房前有社区的游泳池,孩子们可以玩得高兴。我们到时,裘莉的丈夫Phil和女儿吉玛等在门口,他自我介绍名字的拼写是ph开头,和philosopher相似,但是,他幽默地说,他可不是philosopher。他的玩笑讲法,马上消除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

8岁的吉玛看见我们两个来自中国的人高兴极了,赶忙从墙上拿下一幅熊猫国画给我们看,那是2004年涪陵一位画家画的,上面有题词,赠给领养的家庭。我给大家解释了一遍题词。裘莉一家就是在那一年万里迢迢飞到涪陵收养了吉玛。

她又拿来一张夹在北京画册里的大照片,那是领养团离开中国前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前面一排有18辆童车,孩子们手舞足蹈,吉玛就是其中之一。岁月匆匆,现在她已经8岁,成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具有典型的东方脸庞,说的一口英语。国内如果收养一个孩子,大人总是千方百计保密,让孩子把自己当成亲爹亲娘,有的直到老辈临终才透露真相。加拿大人的做法完全不同,从小就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千方百计培养他们对出生国的感情,学中文,穿唐装,唱“茉莉花”,拿筷子吃饭……长大了还要带他/她们回出生地看看,有的还要对孩子说:你当时装在一个竹篮里,就是在这个派出所门口被人发现的,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我对朋友们说:开课!于是老伴开始示范,两位“学员”在旁观看,裘莉还记笔记,记下步骤。老伴先用老抽拌米,成酱色,舔一下,试试咸度。再切肉片,然后开包。她先示范包了两个,边包边用英语结结巴巴说明–对方是否听懂是另外问题。

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学到位还不是那么简单,而包粽子要有速度,必须手法到位,形成熟巧。我给老伴建议要一步步地分解动作,两位朋友在边上依样画葫芦。

于是,老伴先教如何拿粽叶,如何在叶子的1/3处折起,形成一个可以装米的兜。第二步,再在一侧底部向里折起1厘米,以免米漏出。这一步可难为了裘莉,她总折不到位,把粽叶弄得松松垮垮。几经示范和手把手纠正,才有所改进。第三步,底部铺一层米,加一片肉,再把米铺满。第五步,把余下的叶子折过来把米包紧,盖没左右两边的空隙。这一步学会也不容易,因为时常要左右两手倒来倒去。最后,包者把线一头咬在嘴里,一手拿粽子,一手绕线,上下各绕一圈,中间十字交叉,一个四角的长粽子就包好了。老伴12、3岁时,在老家湖州,邻居小吃店的大娘天天在门口包粽子,她天天看,试着包,也就学会了,想不到到了80岁,收了两个加拿大徒弟!

芭芭拉比较灵巧,理解快,动作到位;裘莉有点急,家里的事也分心,要领掌握不对窍,急得她出汗,于是喝凉水、擦脸。老伴要芭芭拉把体会告诉她,她们用英语交流很顺畅,这样就能“一帮一,一对红”,学得快。

经反复实践,慢慢有了改进,最后有点模样了,我对裘莉说:You passed! 她大女儿听了很高兴,也喊道:Passed!Passed!在扎绳时,她一头咬在嘴里,一手抽紧, 像模像样的。我给她们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粽子包了一大堆,看见自己的成绩,3个包粽子的师徒和跑进跑出的孩子们都兴高采烈。接着是煮粽子,他们的电炉很好,上面有一层玻璃板。4点开煮,先大火煮开,后转文火,老伴交待use lower fire for two hours,这句话不道地,但是我们不会说“用文火烧一小时”。芭芭拉理解意思,她告诉我们应该说Now simmer the chongzi gently for two hours。这样,我们教老外朋友包粽子,我们也就学到了相关的英语表达方法。

利用这段空隙时间,主人请我们到后院露天平上吃比萨饼,我顺便告诉大家,粽子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和纪念当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去世有关。在中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庆祝这个节日。中国南北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粽子。粽子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传统食品。芭芭拉和裘莉听了后表示,他们以后也年年5月包粽子。

接着,他们请我们去游泳池看看,池就在家对面,是附近60多家居民出钱开办的。池不大,主要是大人带孩子玩水。芭芭拉的丈夫带两岁多的小男孩在水里玩,孩子多次起来,手里拿着玩具,扑通扑通地带游泳圈跳下水,玩得很高兴,哇啦哇啦喊着我听不懂的英语。我望着他那稚气的带有广东特征的脸,心里想到:他在广东遭遗弃,在这里找到了幸福。我为”小广东”感到高兴。

于是我们辞别,芭芭拉送我们回来。当晚煮好粽子后,大人、小孩一起吃,人人都吃得很满意,对粽子啧啧赞不绝口。芭芭拉给我们发来email致谢,中文大意是:非常感谢你们能让我们体验这奇妙的传统食品。粽子煮熟了后,我们大人小孩都品尝过了,大家都很爱吃。今天真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向你们两位极好的老师学会了制作具有传统色彩极好的食品。还要谢谢你,你给我们拍了这么好的照片,这样我们就可以记着这一天了。信末签名是芭芭拉、他丈夫和两个孩子。

我们在加拿大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加拿大朋友学会制作中国的传统食品,也顺便练习了口语,一举三得,我们也感到很高兴。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