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房事”
2012-12-11 09:26:0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阿妍)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一文“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生活比较”。里面列举了一些详细的数据,比方买一套房子,澳大利亚工人所需要的工时与中国工人的工时比较,还有吃餐饭,旅行,买衣服,看病住院等等,展示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工人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让人看了不得不心服。

先生出国前在中国电信上班,薪酬也算不错了。我在国内也是有工作之人。但,以我们两个打工族要在国内买一套我们目前居住的House,那恐怕是做梦。但,我们两个人来加拿大五年后实现了“安居”的梦想。先生从事的只是蓝领工作,而我只是做家庭主妇,带孩子。

安居才能乐业。有房,有自己的家,这应当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愿望吧。

而我在国内的表兄弟们,他们在深圳奋斗了近十多年,目前还是租房子住,孩子都上学了,还是没有自己的房子,这种租房子住的日子,你能觉得是幸福吗?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那时年轻人结婚基本上都靠单位分房子。因为房子只能是单位建的,想获得一套房必须是靠单位分房。房屋市场那会子还没有开放。电视电影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几户年轻人结婚后挤在一个筒子楼里,厨房就在楼道里,卫生间大家公用,洗澡上单位的公共澡堂。如若没有公共澡堂那就只能拎桶水到自己房间里凑和着洗洗睡了。

我原来单位上结婚的年轻人都住教室,一间教室分隔成二部分,几家人一字排开,住同一教室的两对结婚的年轻人不能吵架,否则隔板的那家听得一清二楚,有多舌的,第二天在单位上故意逗隔壁那家昨天晚上的趣事。最有趣的是年纪大的在办公室戏谑小年青:今年早上又看到你倒马桶了。因为教室里没厕所啊,必须得用马桶。

那时年纪大,资历深的单位工作人员才可以有二室或三室的单元房。年轻人只能等,要么建新房后,住人家挪出来的房,要么有人调离单位,或搬走,空出来的房,再排队,一个一个的轮流着换。这种轮流方式决定着年轻人永远都没新房住,前面的老家伙们永远是新房建成后,排队在前面的人。论资排辈是那会子分房最基本的原则,明规则,不潜。

那时房子的进住是免费的,给你个钥匙你就搬进去了,不需要任何手续费,管理费。分到房子是有单位的人最大的福利。每月除了点水电费,没有物业管理费,没有公共设施维修费,没有其他任何的附加费用。后来深切体会到,没有月供,不做房奴的人生活质量就是不同。至少精神压力少很多。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时,单位开始搞积资建房。俗称“积资房”,就是一套房子,单位出一部分钱,个人出一部分钱。这时的住房分配开始让年轻人有机会住新房而不是二手房。比方单位要修房,大家登记,有些年纪大的同志不愿意再出钱住新房,对自己目前居住条件感觉良好。那他的退出就是给后面排队的年轻人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住新房。

我原来单位没有空间再建新房,就在老房子上建新层。原来5层楼的,加二层,成7层楼。解决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这样的房子,老教师是不会争的。年轻人买房子一半靠自己,另一半自然来自父母。“啃老族”便是从这开始。

倪萍说得好:现在房价这么高,到我儿子结婚时,他的钱怎么够买房,我不帮他存点房他怎么办?

房子,但凡是个人都要关注,“衣食住行”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个性软弱的,就只能路有冻死骨,脾气火爆点的,就只能是为房而报复社会。当个把“钉子户”目前都不算潮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单位不再建房,也不再分房了?民众们想居有定所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普通人想有个家有个房的梦想被少数人“社会精英”地产大亨操纵着,他们拥有对地产市场的话语权,他们对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梦想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这样的市场合理吗?

简单讲,一个普通移民,在加拿大有工作,五年后,他们能拿得出一个Townhouse 首付,能付得起每个月的月供。他们会有自己的房子,以及建立在这个房子上的自信与幸福感。一个中国电工,可能在5年后拿出一个二居室的首付吗?别说电工,白领又怎么样?!

当有人拿着摄像机兴致勃勃地问着“您幸福吗?”时,我感觉到“天上掉下了林妹妹”,不食人间烟火啊。是呀,林妹妹是不用操心房子的。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