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会话组里情趣多
2013-02-05 09:49:5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在我们基秦那-滑铁卢城,要学习英语,除了LINC班外,还有不少会话组(Conversation Circle)可供选择,它们都是YMCA主办的,加上图书馆主办的,全城约有十多处地方。时间安排从星期二到星期五的上下午和晚间的不同时段,便于大家选择。我们年龄大了,LINC班天天上课,有点吃不消,就参加会话组,每星期二、四去不同的会话组听听,练练听说,和老朋友见见面,课后到附近的图书馆、中国店看看,买买菜,拿些免费报纸,一举几得,觉得写意。

活动的时候,参加者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不等,当地热心的志愿者1、2人插到每组,起组织、辅导的作用。参加者来自世界各地,但,目前看来大多数是我们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同胞,这大概也反映了每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中国人学习特别积极。


(会话组自由结合,志愿者穿插辅导)

每组成员不固定,大家可以随意选组,也可随时调组。时间一长,自然形成比较固定的组,各组的英语水平还是有差别的。一些国内来的老人,来到加拿大随儿女生活,以前没有英语基础,或一直搞技术,只认得一些英语字母,他们就自然汇合到一个组,从最基础的内容和日常用语学起。他们只求解决会用英语问路、买东西、能打听厕所在哪里等等日常需要。

老人们学得都很认真,能坚持次次来学习,虽然语音语调不怎么样,和老外也能说上几句,这就行了。有的老人一口河南腔,但是敢说敢用,进步很大,河南英语笑眯眯地脱口而出。他的口头禅就是:一次能记住一个词就行了!天长地久,铁杵磨成针嘛!

一些中年人和有点外语底子的人,他们的学习就较深入。志愿者辅导大家看材料,讲解文章的相关内容,解释陌生词的词义,大家轮流朗读,谈谈心得体会,有听有说,语言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志愿者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在家无事,出来发挥余热,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教英语,也是件很有趣的事。英语是他们的本族语,脱口而出,不费思考,但要给外来的移民教懂教会而且教得有趣,引人入胜,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们组的志愿者Don,是位古稀老人,行动不很方便了,随身带着拐杖,但思维灵活,妙趣横生,我们都喜欢坐到旁边听他说话。一次,他说他要飞到墨西哥去参加侄儿的婚礼,一周后回来给我们谈谈此行的感想。当时加拿大已冰天雪地,他说他在墨西哥可以下海游泳,水里鱼很多,伸手就能逮住,听得我们神往。他说他一个侄儿被公司派到中国去了。

我们表示欢迎Don也来中国,到北京由在座的老文接待,到东北由老闵接待,到西安由老赵接待,吃住全包了。听得Don情绪高昂,感谢大家的友好情谊,但是他做个手势,表示买机票的钱还是个问题,他的滑稽表情使全组人的为之开怀大笑。


(志愿者Don和大家学中笑,笑中学)

学员们来自世界各地,各地的民族风情常常是有兴趣的话题。我们组里有两位韩国妇女,大家自然地说起韩国闻名遐迩的泡菜。我先请教泡菜用韩语怎么说,她们马上教我是kimchi, 其实,这就是韩语“泡菜”的英语音译。在会话组里学习一些世界流行的词汇是很有趣的事,例如,Taichi(太极),pasta(意大利面)等等。到了下一周,她们就带来了自己做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泡菜,还有寿司,请我们品尝。大家吃到地道的韩国泡菜,赞不绝口,志愿者老师马上把她们提供的材料打印发给大家,鼓励大家回去如法炮制。这也是我们在会话组里的意外收获。

我在会话组里结识了70多岁的老头亚历山大,我一听他的口音就猜想他是俄罗斯人,交谈后证实了。我50年代学过俄语,对俄语一往情深,我们谈起来很投缘,我就用亚历山大的昵称萨沙称呼他,他也叫我阿廖沙–是我学俄语时的名字,我50多年没有练习俄语了,忘了许多。我们俩说话,常常是英语、俄语夹七夹八,我们都感到很有趣。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了,只要开心就行了,夫复何求?!

会话的内容都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生活实际,介绍加拿大的国情、民情,生动有趣。万圣节来了谈谈它的由来,志愿者克里斯塔老太太还化了妆,戴上亮闪闪的头罩给我们讲万圣节的习俗。有一次的话题是每人讲讲自己今年的最重要的事,于是有的年轻姑娘红着脸说自己就要结婚了,老头说他很快就要得孙子了,一位老太太说她不久前去了俄罗斯,到了红场,圆了自己年轻时学俄语的梦,诸如此类的话题都趣味横生,引入入胜。有一次大家外出到本城的维多利亚公园游览,在维多利亚铜像前志愿者丹尼斯老人给我们介绍了铜像的相关故事,他指着公园里的钟塔告诉我们,钟塔原来在老市政厅楼顶,因城市发展,拆移到此,这些都象征城市发展的历史。


(志愿者给大家介绍本城历史)

到了一个学季结束,组里举行potluck,就是大家各带一个本民族风格的菜肴,一起聚餐,品尝各国佳肴。Potluck这个词很有意思,pot是烧菜的“锅”,luck是“运气”,一位志愿者给我解释,你能吃到什么好菜全凭运气。所以大家都是兴致盎然地试试自己的好运。聚餐时同时进行才艺表演,我们中国人的太极拳、扇子舞、拉胡琴,总是令西方人耳目一新。一位阿尔巴尼亚来的演奏家,用横笛吹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萨沙闻声上台舞之蹈之,与会的中国老人也灵感大发,齐声哼唱,我注意到,本地的志愿者对此有点茫然,看来中国人和俄罗斯还是有着历史的的情节和共鸣。聚餐也是促进友谊和交流的好场所,到处是欢声笑语,一起摄影留念,大家都十分开心。


(Potluck上品尝各民族风味)

会话组给没有私家车的老人提供来回的公交车票,给我们这些依靠“11路”来去的老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会时有茶水、咖啡、茶点助兴,大家谈着、喝着,兴味倍增。

老人们体会,到会话组练习英语,天天向上,和本地人交朋友,慢慢融入主流社会,我学故我在,这多么好啊!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