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人出国遍天下
2013-02-28 09:33:3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小小青田,穷乡僻壤,自古以来“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只有三四分耕地,粮食不够吃,一年到头,只能以番薯掺杂一些稻米勉强维持温饱。但青田人穷则思变,近几百年来,迈开双腿,走遍了全世界,在各地经商致富,再反过来惠及家乡。

青田山多石头多,耕地面积少。一方面这是先天的缺点,另一方面,山里的石头质润如玉,又成了青田一宝,两汉以来,就成了文人的钟爱。青田石和田黄石、鸡血石并称为国内三大名石。很早以前,青田人就传说青田的石头是女娲补天的遗石。

明末清初开始,青田就已出现“番邦热”–就是现代的“出国热”。他们不带什么银子作资本,就是挑一担“图书岩”上路。“图书岩”就是青田话“图章石”。这些图书客或赴东洋,或沿西伯利亚大铁道,边走边刻边卖,用双腿走到欧洲。也有人用“藏舱”的办法出洋,他们不必办理护照和出境手续,只需交200银圆(当时谷子三圆一担)。由上海十六铺一些客栈里的秘密机构与远洋货轮的水手长联系,伺机扮成水手上船,躲藏在机房或水手寝室或蔬菜间、煤仓等处。到达目的地后,趁夜深人静时,由人领上岸,到青田同胞客栈接头住下,就完成了出国的过程。

青田人石刻的动物、花卉、景物惟妙惟肖,深受西方人喜爱。很多青田人就这样在欧美落地生根,有的还在当地娶妻生子。笔者1962年在青田县街头见一老人,穿着一身当时很少见的旧洋装,和他一交谈,原来他在俄罗斯住了大半辈子,不久前回来养老。我是学俄语的,我请他用俄语说说12345,他流利地一口气说下去,而且,20,30,100,1000脱口而出,我又惊又喜,真为青田人感到骄傲。

青田人出国先后有过几次高潮。民国四年(1915),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青田人陈琪负责参赛工作。他对家乡青田的传统工艺品青田石雕情有独钟,选送了一些石雕作品,在博览会上引起轰动。于是一些青田人纷纷赴美欧开设石雕商店,营业颇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1917年派遣三万华工至欧洲协助军工,当时应募的青田人有二千多人。停战以后,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欧洲定居下来,大部分留在法国,也有转往欧洲其他国家谋生的。1918年12月,法国总统给他们颁发国民证、享受公民权利,有的还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勋章。这些赴欧参战的华工和图书客奠定了青田人在欧洲的基础。借助上述势头,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成为青田人出国的第一个高潮。当时在西欧的青田侨胞达到1万多人,其中在荷兰就有青田侨胞1000多人。

始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又涌起第二次出国潮。据报道,目前欧洲有华侨华人150万,其中50%来自浙江温州、青田两地。青田全县目前有50万人口,其中二分之一以上的人数出国谋生,分布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亚洲的柬埔寨、泰国和日本到非洲的埃及、南非和喀麦隆一直到南美洲的巴西、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都有闯天下的青田人。但是最多的还是在欧洲,青田华侨的96%集中在欧洲。华侨居住最多的国家是西班牙,其次是意大利。西班牙就有8万,意大利有5万。

青田有句俗话:“青田豆腐县,不是亲就是眷”,表示青田范围小,就像一块豆腐那么小,互相都有亲戚关系,现在几乎都有海外亲友。我们家就有子侄及孙辈共8个成人在欧美等地。他们通常都是先有一个人或仅一家出来,等站稳脚跟后就把一大帮亲戚办过来,帮他们把生意做大。他们事先提供信息,帮助办好手续,提供旅途费用,提供落脚、食宿的住所和基本生活费用,有的还提供回家乡过春节的机票。就这样,移民的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青田已成为典型的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县级侨乡。

青田人出国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学历普遍不高,初期靠“三刀一提”(菜刀、剪刀、雕刻刀,和背着包走街串户)起家。二战前主要从事劳工、苦力,有的经营小生意,贩卖中国纺织品、瓷器、茶叶、青田石雕、工艺品等货物;有的经营服务性行业,如酒楼、面馆、洗衣馆、杂货店、理发店、客栈等,少数人经营进出口公司、国货公司、批发商店。随着时代进步,情况有了变化。80年代,适应工业社会与旅游观光的需要,不少人从事餐饮业,有的饭店规模宏大,装修美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伙食就是由当地的青田中餐馆专门负责。

到了90年代后期,青田华侨巧借中国“全球工厂”的兴起,将价廉物美的义乌、广东的小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商品匮乏的东欧诸国,获得巨大成功。在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诸国,青田华侨主导了中国商品贸易。但近年来东欧的华侨已逐步迁往西欧,因为东欧近年经济动荡,政策限制增多,刁难华商事件不断有关,大多青田华侨转移到了社会稳定、法制健全、经济发展强劲的西欧。

目前,商贸业已经成为青田华侨经济中最强劲、最具活力的行业。新一代的青田人通晓中西文化,熟知两地法律,谙熟市场需求,并以灵活手段和快速的市场反应抢得先机,他们已成为国际贸易大潮中真正的弄潮儿。许多青田华侨实行“前店后厂”方式,开始更大规模的创业。前店就是在欧洲设置自己的批发转运中心,后厂就是在青田或是在国内其他地区自己投资办厂,组织生产。据初步统计,青田华侨每年所带动的国内出口贸易达100多亿美元。

一直以来,青田华侨身居海外,心怀桑梓,处处表现赤子之心,竭力为祖国与故乡作出奉献。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纷纷组织抗日救国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在异国奔走呼号,慷慨解囊,有的毅然归国,参战杀敌。近几十年来,青田华侨发扬爱国爱乡优良传统,捐资兴办家乡教育、卫生、交通事业及其他公益事业。华侨还支持兴办许多厂矿企业,并利用自身优势,为国内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建立营销网点,带动青田大步前进。1998年1月青田被授予“光荣脱贫县”,这都和华侨的支持分不开。

国外的青田华侨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约了华侨就业范围的拓展和职业档次的提升,他们把期望放在下一代。德国的青田华侨郑先生一家,父辈经营餐馆,8个子女全部完成大学教育,已经培养出1位博士,还有3位硕士在读博士。郑先生表示一定要培养出5位博士。他们家代表了新生代华侨的发展趋势。随着华侨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华侨后代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进入科教文等知识界,有的担任高级研究员,有的任大学教授,少数人在国外脐身政界,这些都促进了华侨经济的极大发展。

每年夏天,很多青田华侨千方百计把子女带回国内,人数多达几千人。北京、上海、杭州夏令营处处可见能说青田话的华侨子女,他们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很多小华侨专门回到青田县参加各类中文培训班。在国外,华侨社团的中文学校也是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青田小华侨。通晓中外文,熟知中西市场,将是新一代华侨就业的最好保障,青田华侨的前景也将更为辉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