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滑铁卢曼诺风情追踪
2013-04-10 09:25:1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前些天我们会话组的义工Don开车带老朱夫妇和我们老两口环绕Waterloo走访了一趟,让我们对滑铁卢周边的风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Don把此行命名为Mennonite Countryside Tour(曼诺乡村之旅),因为Waterloo 周边住着大量曼诺人,他们大约三百多年前因宗教矛盾离开德国、荷兰来到美洲,南北战争时为避战乱又迁移到加拿大,滑铁卢及周边地区成了他们人数最多的定居地。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今21世纪的世界上,曼诺人的确是个异类,人们对曼诺人的生活方式感到惊讶,希望多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

St. Jacobs 农贸市场

我们先到滑铁卢市北的St. Jacobs镇看看。这个小镇以德裔清教徒族群创始人Jacob Amman命名,一千多居民基本都为清教徒,现在已成为颇有特色的旅游点。雕花的铁椅,电杆上花篮,琳琅满目的礼品店,德式的啤酒屋,手工编制的扫帚和农具,墙上曼诺特色的风情画,处处显出当地与众不同的古老氛围,使人仿佛感觉回到18世纪的欧洲。


(出售蜂蜜的曼诺人,后面是他的马车车厢)


(牲畜拍卖市场上,每头牛亮相不到1分钟)

这里的农贸市场颇有特色,每周四、周六曼诺人都来赶集,室内室外、楼上楼下有6百多个摊位。四乡的曼诺人运来他们生产的蔬菜、水果、种类繁多的德式香肠、各种瓶装的蜂蜜和枫糖浆,市民们都很愿意采购他们的新鲜产品。我们住在滑铁卢,得地理之利,常常光顾此地。

Don今天重点带我们去那里的牲畜拍卖市场看看,我们以前去市场只顾买蔬菜水果,还没有见识过牲畜拍卖,所以都兴致盎然。才到牲畜市场门口,就见运牲畜的长卡车比比皆是,送来拍卖的牛很多。

进到里面,颇有到罗马斗兽场的感觉,买家和观众在高台上专注地看着下面的场地,这时戴着曼诺帽子的牛倌打开左侧的门,一头牛急匆匆地出来,牛倌用鞭子轻轻地敲打,牛在不大的场地上兜一个来回,显示它的身段,让在座的买主仔细观察,同时坐在牛后主持拍卖的老兄用极快的语速汇报该牛品种、重量、年龄等等,这些数据也同时闪现在墙上的电子板上,接着主持人叠叠连声地报出每磅的定价,如0.6元,0.7元,意在催促买家快作购买的决定。

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感到很新奇,主持人急匆匆的语调我们听来象是喇嘛念经,我问Don怎么样,他也摇摇头,大概这是一种市场的行话吧。事前有朋友提示我们,到了里面只管看和听,千万不要举手出声,否则人家认为你是应诺把牛买下来了。

我看到前台有些买家很专注,每头牛都看得很仔细,一面做些笔记,有时和报价人插话,电话就摆在手边,也许必要时要和相关人联络。出来的牛状况也个个不同,有的身强力壮,有的瘦骨嶙嶙,连我都看不上眼。每头牛在台上的时间不到1分钟,就由右侧的门进去了,后续还有很多牛排队进场。今天我们算是开了眼界,对这个农贸市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做礼拜的马车队伍,注意教堂顶上的通气孔。此照取自网上)


(基尔布里奇城堡近貌)

West Montrose廊桥

接着我们车向东北方向开,不久到达West Montrose镇。该镇位在格兰德河(Grand River)边,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廊桥(Covered Bridge)。该桥是由当地的兄弟二人于1881年设计修建的,长198英尺。现在它已成为安省著名的历史遗迹,是本省唯一的廊桥。它比加东新不伦瑞克省哈特兰(Heartland)地区的廊桥历史还要悠久,后者建于1901年,但长390公尺。

加拿大的一些老桥为什么要加盖呢?原因是加拿大冬天长,雨雪多,古老的木桥容易损坏,加盖起保护作用。这座桥在上一世纪60年代重新修理,使用了一些新型复合材料,但基本保持原貌。有趣的是这座桥在当地被称为是“香嘴桥” (Kissing Bridges),因为桥内光线暗淡,恋人们进入桥内可以放心接吻,外面的人是看不见的。

枫糖名镇Elmira

接着我们驶向枫糖名镇埃尔迈拉(Elmira), 她位于滑铁卢北面15公里。这是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小镇,以独特的风情闻名全加。该镇目前人口近万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迁来的曼诺人,据说,在初期,只要花1块钱就可以买到2英亩土地。

该镇周围遍植枫树,自1964年起每年在3月底4月初举办枫糖节(Maple Syrup Festival),规模越来越大,节日期间一天之内能涌来8、9万参观者,有的还是从美国赶来。小街上人潮汹涌,是加拿大难得见到的奇观,和上海的南京路可有一比。因此埃尔迈拉自称是世界最大的枫糖节所在地。届时全镇的成人都动员起来当义工,参与接待工作,卖小吃票,分发纪念册,做煎饼,给饼上倒枫糖浆,管理临时厕所,各有专人负责,方方面面,人手只是不够用。各项收入用以改进全镇的医疗、福利和教育投资,镇上的人提起枫糖节都笑逐颜开,劲头越来越大。

枫糖节庆祝活动的看点主要是:坐马拉的公共车看枫林。看枫树上挂着的收集树液的桶,看工人把树液倒进大锅里用火慢慢熬(通常只有树龄达到40年的枫树才能产生有用的树液,而且每40公斤树液只能加工出1公斤枫糖浆),最后把提炼好的糖浆一窝一窝地倒在雪堆上冷却,观众可以用牙签把它挑起来,卷出种种花样,然后把这甜蜜蜜的棒棒糖送进嘴……这都是老式的印第安人的提炼方法,人们也能看到新式的用塑料管收集树液直接送到锅炉房的提炼方法。观众可以大快朵颐地吃到浇上枫糖浆的煎饼(Pancake),节日期间还有许多有趣的展览和室外活动,如锯木头比赛、狗展等等,包你看得高兴,吃得满意。

品尝德国猪蹄

中午我们到达海德堡(Heidelberg),这是一个美丽的小镇,离开St. Jacobs只有5分钟车程。这里地处曼诺之乡的心脏,教堂尖顶高耸,家家窗口摆着鲜花。我们是慕名去镇上的一家德国餐馆吃饭。餐馆的名气很大,全名是老海德堡酒馆(The Olde Heidelberg Restaurant & Tavern)。这家老店始建于1860年,已有153年历史,产业一代一代传下来。从外表看,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所房屋,楼上是住房,楼下开餐馆。停车场上车不少,说明来客盈门。

餐馆里面光线也不明亮,有几间餐室,餐桌古朴宽大,墙边有一架老钢琴,顾客盈门时,有老太太给大家弹琴,让大家边听德意志古典名曲,边吃他们的招牌菜熏猪蹄和红烧猪尾巴。说是猪蹄,实系蹄膀(smoked pork hock),别认为猪猡猡上不了大雅之堂,这里济济一堂的饕餮客就是奔它而来,周末一定要事先预订,否则只好一旁干瞪眼。我们那天是星期四,还好有空位。来客以中华儿女居多,很多是从多伦多周边一带赶来,为的就是来品尝这一道中国人爱吃的德国名菜。有的几家聚会,要几张餐桌拼接在一起才能坐下。


(枫糖节上表演古老的印第安人熬枫糖的方法)


(我们5个老人品尝德国猪蹄)


(闻名K_W地区和多伦多周边的德国蹄膀)

真想不到德意志民族和我们华夏儿女竟有同好,猪蹄竟然成了此间的名吃。据说,他们专门采购皮薄肉嫩的猪肘子,事先用德国啤酒、盐、白醋及香草涂抹、腌上一夜,第二天先蒸再烤,一边不停地在肘子上浇带蜜糖味的啤酒。所以,
一端上来,你就会眼睛一亮,酱红色的一个庞然大物,上面斜插着一把亮晃晃的餐刀,请君当面检验、立即开吃!轻轻一刀下去,蹄膀中分为二,摊满一盘,红中带白的精肉扑入眼帘,香气氤氲,叉起一块送入口中,肉嫩多汁皮又脆,吃后齿颊留香,而且一点没有油腻的感觉,难怪连大小姐们都赞不绝口,个个胃口大开,大快朵颐。盘中一边还放着一些土豆条、酸菜或青豆,它们和烤肘子搭配,两者相得益彰,有提神开窍促消化的功用,客人们吃着肉,喝着德国扎啤,感到十分过瘾。

肘子分量很足,满盘都是大块文章,我和老伴合吃一份,以免胆固醇超标,老朱说,如果是在家里,这一盘得吃好几天。我们招待Don独用一份,他开车辛苦了。每客14.95元,加税13%和小费,再加啤酒,每客不到20元。我们离开时就盘算什么时候再来呢。听说这个餐馆在北京都有了分店,我心想一定比这里更红火。

曼诺人的生活风习

随后我们经过Hawkesville、St. Clements、Crosshill 等村,这些村都很小,安安静静,人口大约只有3、5百人左右,随处可见曼诺人白墙绿瓦的住房。他们的祖先大约在1800年前后来到这里,他们坚持住在农村,以保持内部的紧密关系,不想让下一代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

几百年来曼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在他们自己的村子坚持古老的宗教信念,过着自给自足、宁静的,与世隔绝的,一成不变的,简单的农牧生活,他们拒绝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人们从衣着上一眼即可分辨出他们是曼诺人,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圣经指导来生活,不穿现代服装。他们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服,穿着清一色的同样服装,无论男女都是一身黑,使人想起西方人讽刺中国文革时期的一片“蓝蚂蚁”。

他们男人戴着黑帽,穿深色裤子。女人穿一色旧式长裙,都是一样的发式,都在头后挽一个髻,然后再用一个白色或黑色的头巾包着这个髻,也有人戴一种把头部三面包起来的帽子。冬天男女都穿黑披风,把全身包起来。男人们在下巴上留着大胡子,刮去唇上小胡子。女人们不使用任何的装饰品和化妆品,永远是素面朝天。女孩到14岁就要脱了童装,穿上披肩和过膝围裙,和大家一样地着装,
就连儿童洋娃娃玩具,都是穿着一个样式。

汽车和他们无缘,他们用纯黑色的马车代步,因此滑铁卢市郊的柏油路两边都有近两米的砂石路,那是曼诺人的马车专用线。砂石路上有时能见到稀稀拉拉的马粪冒着热气,路面也不很平整。坐马车的人坐在全封闭的车厢里,旁人难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滑铁卢市郊的公路上因此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小轿车、大卡车风驰电掣的洪流中,他们玲珑的黑马车在路边的沙石路上款款而行,在21世纪的天空下,出现了两百年前的景观。

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他们拒绝现代文明,他们不使用电话、电视、收音机,电灯、计算机、手机、空调等现代家电。他们认为用了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就违背了简单生活的传统。

他们在家用蜡烛照明。在农田里,他们只倚赖传统动力,如畜力、水力、风力等,他们用马拉爬犁翻地,不使用拖拉机和化肥。他们自己种植,自己加工,手工制成面包、咸肉、香肠、干果、饼干、乳制品和水果罐头等。他们在就近的St. Jacobs农贸集市出售和购买农产品,他们不喝酒精饮料。

曼诺人在学校教育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不求儿童多学,只求能识字、会算账,能适应农业劳动的需要即可,达到初中程度就满意了。村落间他们设有学校,通常是一间大平房,有一两个教室,教师必须由族中未婚的女性担任。为了保持自己的宗教和传统,他们的孩子不上政府办的公立学校。课程主要是英语,德语,圣经和最基本的算术,不教授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也不设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学到14岁为止,以后在家务农。

在初期,他们很不愿送子女上学,他们认为种田的事他们能自己教给下一代,由于政府坚持义务教育的政策,才让孩子们来上学。据说,在美国,在曼诺人社区,他们的孩子不必接受八年级以上教育的强制性规定。随着时代发展,曼诺人也有了专门学校,还有一所私立的Eastern Mennonite University,让他们一边学习自然和人文,一边继续他们的宗教熏陶,培养较高级的曼诺人才。

他们在圈内通婚, 结婚很早,十八、九岁就论婚娶,通常由父母来裁决,双方婚前可以短期相处培养感情。他们不相信控制生育,他们的教义也不允许避孕,所以年轻父母就有六、七个孩子是很普遍的,人口增长迅速。妇女不出门工作,只在自家的农田里作点事情或者在家带孩子。家庭里的父性长辈有绝对的权威,族内的事务和纠纷由宗教的“长老会”裁决。

曼诺人是善良和讲究奉献的群体,星期日都上教堂。教堂外面有很大的停马车的空地,其间树立一排排的木桩,互相间有铁链连接,用于栓马车,同时另有一小块地用作停一些教徒的黑汽车。教堂没有哥特式的尖塔,只是一座大屋,顶上开几个大洞透气,因为他们不使用空调。教堂里面简单朴素,白墙,不加油漆的松木凳。教士很严肃,不露笑容。教徒男女分坐两侧,年龄相近的在一起。讲道开始前集体用缓慢的速度唱德文的圣歌,没有音乐伴奏,这些程序多年不变。男性在教堂不可抽烟,女性抽烟被认为是可耻的。酒消费很少,也被认为是罪,坚持喝酒被看作是不忠诚老实的表现,要被逐出教会。

宗教是曼诺人的精神支柱,星期天上教堂也是互相交流、会面的机会。除了圣经外他们没有任何的文学读物,因此他们没有作家,没有戏剧和音乐。他们也不当兵,不选举,不参政,没有社会娱乐活动,很少与外界人交往。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将使人产生欲望和贪婪。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有了病一般在家呆着,有时上他们自己的诊室和医院。


(West Montrose廊桥)

随着时代的发展,曼诺人与外部的交流日益频繁,他们内部的清规也有了松动,年轻人也不如老一代那么坚持,于是暗中产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也有些曼诺人使用小汽车了,但是他们一律只使用黑色的,不是黑的要涂黑,这和他们男女都是一身黑的袍裙是很协调的;他们家里不安装电话,但是牛棚里、工房里、生意场所可以安装,或者在距离住宅很远的地方设置公用电话亭,在全村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他们家里不用电,牧师家里更拒绝用电,但是谷仓里、工棚里却有电源和相应的电动机器;他们不愿照相,因为旧约指出圣徒不可有天上、地上或水下任何事物的形象,但是外部的参观者请求给他们拍照时,他们也愿意满足对方的要求。农田里也可以使用拖拉机了。曼诺人不使用乐器,但是有的年轻人也开始吹口琴。有的曼诺人也很有商业头脑,他们到各个旅馆,收集旅客用过的废弃肥皂,回锅重炼制成新皂出售,做成本低、获利高的生意,在滑铁卢传为美谈。

也有个别青年人因婚姻等原因想脱离传统的社区,他们的教规也允许18岁以上的成年人脱离团体,但需要他们作为期一个月的反省,以便慎重作出决定。在此期间,他们仍可留在家中,但是不许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没有人和他们说话,也没有人为他们准备食物。很多人在这样的严格的考验下打了退堂鼓,他们认为外面是罪恶的世界,还是自己圈里最完美。但是世界在变化,过着18世纪生活的曼诺人也在慢慢变化,不知道他们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他们的生活节奏十分悠闲,对人温和,是一个非常友善的族群。他们内部互助精神很强,如果某家失火烧了仓房、住房,其他人都会热情捐钱、出工帮助重建,进度很快,帮忙的人不收工钱,只要主家供应饮食。曼诺妇女喜欢集体十来人一起缝被面,有的被面用小块布面拼接而成,每人主创一块布面的图案,缝在一起就是一件集体创作的艺术品。妇女们干着活,一面谈家常,也是她们的社交活动。

曼诺人办丧事也简单朴素,棺材边不摆花,安葬后,死者家设宴款待来的亲友,客人们一起商议帮助死者家庭应对未来。曼诺人是个保守的族群,最近K-W地区有人建议开设赌场,遭到广大市民的反对,曼诺人反对尤为激烈。

巴登镇的基尔布利奇城堡

我们的车子最后开到滑铁卢西部不远的巴登镇(Baden),在周围一片曼诺人白墙绿瓦的房群中,这里凸显一座欧式的古典的基尔布利奇城堡,它是加拿大前国会议员詹姆斯·利文斯顿(1838—1920)的故居。他是苏格兰纺织工人的儿子,1856年来到加拿大。后来他开始种植亚麻,逐步扩大经营,1865年在巴登开办亚麻油厂,并在加西和美国密西根地区形成生产规模。詹姆斯后来当选联邦议员,被公认是加拿大亚麻油之王。

1861年詹姆斯娶路易斯为妻。1877年,他在巴登修建城堡式的住宅,以他在苏格兰的出生地命名。詹姆斯.利文斯顿把房前的草地设计成心形,以表其对妻子露易斯的爱。城堡住宅宽44英尺,深42英尺,高44英尺,面积达1万平方英尺,是一3层建筑,顶部有观景台。城堡的主要特色是内部的壁画装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非常生动,画面栩栩如生。住宅内的廊柱华丽壮观,使景色具有深度。他的城堡住宅也是意大利郊原别墅的杰出范例,在建筑界颇受赞誉,从而使这位加拿大亚麻油之王的声望更高

詹姆斯有4子8女,他82岁时在Kitchener去世。此后,他的产业由家族继续经营。上一世纪7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产业败落,城堡空置了一段时间,1988年该屋为镇政府收购。1994年城堡被确定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作为博物馆开放,城堡恢复了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风采。现在城堡内展出当年的家具、家居用品和艺术文物,公众可看到当年华居的辉煌。后来镇政府又在城堡后部扩建部分建筑,作为政府的办公用房。

我们离开拜登返回滑铁卢,分别时Don一再说:你们还想参观什么地方,提出来,我们再一起去。过了几天,他又给我送来两本由曼诺作者Mary Ann Horst 写的书,《My Old Order Mannonite Heritage》和《Reminiscings of Mennonite Life in Waterloo County》,书写于70—90年代,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曼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对曼诺的传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这样热心的朋友,我们真感到高兴。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