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牢记中国根的领养家庭
2013-05-16 10:00:1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我们老两口住在老朋友乔治的房子里,经常一起喝茶聊天,日子过得很有趣。他女儿芭芭拉提出,让我们给她的女儿哈蕾(Haley)教汉语,我们很高兴地接受这项要求。

哈蕾是芭芭拉夫妇领养的中国女孩。2005年10月,芭芭拉和她丈夫安迪,还有安迪的父母,4个人专程飞到江西南昌,把出生不久的小女孩接回到加拿大。他们给小女孩取名Haley Weiping Thomas(哈蕾·微萍·托马斯),其中“Weiping”是当地保育院写的汉语拼音。我根据女孩的身世译作“微萍”,含意一出生就象一介微小的青萍随波逐浪飘洋过海。

时光飞驰,哈蕾已成为8岁的小姑娘,文静可爱。2011年,芭芭拉夫妇又申请到广东领养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取名乔纳逊。哈蕾很爱小弟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两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苗苗现在已经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夏天去休伦湖边的度假屋避暑,冬天在山坡上滑雪,成为道地的加拿大孩子。


(芭芭拉和两个领养的中国孩子)

芭芭拉夫妇真是有心人,他们希望两个孩子记住中国根,为自己来自中国而自豪。芭芭拉夫妇明白告诉孩子他们来自中国,把中国发的领养证书给他们看。孩子的房间里也挂着大红的中国结和中国画,墙上挂着中国日历,很多地方表现出中国因素。他们准备5年后,等孩子大一些,带孩子去中国看看他们出生的地方。他们也考虑到,中国的发展势头很旺,孩子身上有中国因素,也许,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因素能发挥作用。

他们让哈蕾每星期六去中文学校学习,先后学了一年。不过,她上的是加拿大本地子女的班,并不是华人子女的班,学习进度很慢,一年之久也只是学会了汉语拼音字母,汉字基本不认识,再就是学会说“你好”“再见”之类几句常用语。芭芭拉还是很下功夫,上课时,她坐在女儿旁边,笔记也记了不少,课外辅导哈蕾,体现了妈妈的一片用心。但是,学习的进展不大。


(着唐装的姐弟俩,芭芭拉摄)

 

 

芭芭拉叮嘱我们,希望我们不光是给哈蕾教几个中国字,要多方面地培养她的中国情结,了解故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也就按这个指导思想安排每周一次的教学。

根据哈蕾的基础,我们没有采用国内编写的“中文”课本,因为课本深了一些,不适合老外家庭的孩子。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我们每周给孩子编写一课课文,用电邮发给芭芭拉,她再打印出来,母女各一份。每星期六,芭芭拉带她来,母女俩坐在我们老两口旁边,我们俩给她们俩专职辅导。

我们编的讲义中英对照,中文字大,英文字小。中文用楷体,便于学书写。每课基本一页,每课包含课次、课文、生词(汉语拼音、词义英译、相关词组)和书写,共4部分。

第一课“我们的家”的课文是:“我们家有四个人:爸爸、妈妈、弟弟和我。我爱爸爸、妈妈和弟弟。他们也很爱我。” 其中大部分词以前有印象,哈蕾很快就读得下去,只是“也、很”感到困难。结合感恩节,课文是“感恩节加拿大人喜欢吃火鸡。火鸡很大。弟弟很喜欢吃火鸡。我也喜欢吃。”这样就进一步练习“也、很”的用法。

随后学习内蒙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一次学一句,学一句,唱一句,这样易学易记。哈蕾家里有钢琴,她看五线谱能弹。这首歌就学了一个多月才学完。学习时看地图,看看内蒙古在哪里,结合歌词,体会草原风貌,又看她的出生地江西省,增加对中国的了解。最后从网上看中国歌手如何演唱这首歌,看内蒙的民族服装和草原的马牛羊。

学完10课,学会了1至10的读法,要求她进一步学会数1到100。再学儿童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行行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我们把每课的生词写成卡片,注上汉语拼音和英文词义,并用数字标出笔顺,便于孩子仿写。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才纠正孩子一笔画成“口”字的习惯。为了使孩子们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日常生活用语时,我们还和孩子边学边演练。

到了圣诞节,我们给她送中文识字卡片,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生于华夏情深切”,下联是“长在加国乐无涯” ,横额“心系中加”。我们介绍对联的贴法和相关知识,要求母女理解文句的内容,增加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了解。端午节我们给她们送粽子,芭芭拉就要求我们教她们几个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包粽子,我们也请她们看我们包馄饨、擀面条,尽一切努力,使孩子更多了解中国。


(芭芭拉和哈蕾一起学中文)

 

 

学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拿一张中文报纸,让孩子找出自己认识的字,她感到很高兴,认识了不少汉字。不久前,学校里的老师要孩子们说说自己的favourite food,哈蕾就说是粽子,并且把“粽子”两个字写给老师看。

芭芭拉保持一贯的做法,和孩子一起学,回去再督促和辅导女儿学。有这样一个有心的妈妈,哈蕾学习进步很快。我们有时给她讲些汉字的结构知识,如“三点水”“女字旁”等等,以便她能更好地辅导她女儿。


(两个孩子看笔者擀面条)

 

 

滑铁卢-基奇纳双子城(Waterloo-Kitchener)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有个组织,每逢春节、端午、中秋聚会,交流体会,让孩子聚在一起活动。去年中秋时,芭芭拉邀请我去看看。到会的有三十个来家庭,绝大部分孩子来自中国,少数来自越南、南韩,女孩为多数。孩子们先做手工,做好的灯笼,就自己拿着。召集人身穿唐装,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到某个情节,有孩子就举起相应的图画,其他孩子七嘴八舌地提问。接着给孩子们发一张材料,其中一项是练习写汉字,“口”字都是一笔画成。然后吃披萨饼,两位中国来的小姑娘把月饼切成小块,很亲切地送给每个聚会者。最后孩子们到门外游乐场玩耍,个个兴高采烈。

我看到,华裔孩子个个都是节日盛装,神采飞扬,说明她们在此间很幸福。我和一些家长交谈,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故事,叙述他们如何坐飞机、火车和长途汽车到中国某省某县把孩子领来,现在孩子如何成了他们的甜心。我想这些孩子长大了一定能在中加之间起桥梁作用。


(领养的孩子在做手工)

我们给哈蕾教了一段时间中文,我突发奇想:何不趁此机会,请芭芭拉给我教一点法语,互相当老师和学生。芭芭拉中学、大学都学过法语,哈蕾和我们的小孙女目前也是半天法语半天英语。我们老两口,80学吹打,也是一件有趣的事,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何乐而不为?我们要求每次中文学完,给我们教10分钟法语,然后我们复习一周。不怕慢,只怕站!哪怕只认得字母也是有用的。开始学习的那天,我们心想那是一个有意义的日子:我们在这一天开始又接触一门新的外语了,那是我们生命的新起点。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