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尼亚加拉滨湖镇
2013-11-03 06:01:23
来源:星星生活


(别出匠心的街灯美化了小镇)


(商店处处突出美)


(萧伯纳和市民同乐)


(蹄声嗒嗒游全镇)


(钟楼之下埋忠魂)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十月中旬,秋高气爽,阳光明亮,我们又一次前往尼亚加拉瀑布游览。之后又驱车去尼亚加拉滨湖镇(Niagara-on-the-Lake)。 我们已多次到过这个美丽的小镇,她就像一个心仪的美人,每次去看望她,我们都体验到她令人倾心的美。

我们离开瀑声轰鸣的尼亚加拉,沿着公园大道,向北面10来公里的滨湖镇驰去。大道右侧是沿河的公园和林地,林木森森,芳草茵茵,游人散布其间。河上又先后见两座桥通向对岸的美国。大道左侧全是一个接一个的景点,蝴蝶园,自然中心,高尔夫球场一一闪过。其中一处标榜是世界最小的教堂,像是一座玩具屋,大概只能坐两三个信徒。漂亮的别墅和葡萄园连绵不绝,葡萄酒桶堆在路边吸引人们的注意。

小镇真美啊,我的内心发出惊叹。和声震云天的尼亚加拉相比,这里一片宁静。人们沿着这里的主街–Queen Street不慌不忙地漫步,细细体察这从维多利亚皇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小镇,品味她典雅幽静的美。

街边每隔几十步就有一座花坛。白花,红花,黄花,淡蓝的,浅紫的,一人高的美人蕉,也有仅仅遮没地面的花丛,有的大如号角,有的细如晨星,有的仅仅是一大片高高窜起灰濛濛像猫尾巴似的草丛,显出一种野趣。花坛当中对着店铺的一面总安放着一把棕黄色的长椅,让走累了的游客歇歇脚,坐在那里欣赏滨湖镇的街景。椅子上总有一块铜牌说明是哪位市民在何年何月作出的奉献,有的说明是为了纪念某位人士。正是他们的奉献,让我们这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游子得到歇脚的机会,我们从心里感激他们的善意,使我们增添了对小镇的好感。

镇上的灯柱和电杆也都巧妆打扮。她的灯柱像是狄更斯时代的产物,方方棱棱,涂着黑漆,它提示游人这里和英伦渊源深切,保持着盎格鲁萨克逊的古风。一般城市的灯柱上也吊着花篮,但这里的花篮不同凡俗,它是用一根横杆挑着两个花篮,花篮围着灯柱,遮没灯柱,美化了灯柱。各种颜色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像在向路人问好,欢迎游客来这里访问。花的枝条袅袅地垂下,像美人的披肩长发,增添了花柱的美感。电杆上都插着加拿大和美国的国旗,还有一面是代表安省的旗帜。每隔几十米就有花柱,它和花坛配合使整条街道花团锦簇,游人漫步这如花的世界,心里感到美滋滋的,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小镇!

镇上的大小商店也唯美至上,他们不单单只是做生意,也在尽力结合他们的业务内容,装点门面,美化环境。街角的一家酒楼,依据地形,把二楼建成半圆形,廊柱和围廊吊着一簇簇的花草,姹紫嫣红,生机勃勃,富有美感。一家鞋店,把门边的两把座椅做成脚底形,一左一右,新颖别致。家家门口都花团锦簇,以花迎客。所以在Queen街上漫步,就是在花的世界里漫游。

面对如斯美景,我不停地按动快门,记下一个个动人的镜头。我让老伴坐在花坛边的座椅上,我给她拍一张小镇的留念像。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主动提出来给我们老俩口拍一张。我为他友好的提议深为感动。我把相机给他,他以花坛为背景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纪念。我记下了老人的姓名,并和他合影。我想,关爱游客大概是镇上居民的共同的风尚。尼亚加拉滨湖镇景色美给我留下了印象,镇上居民热情待客之风给我留下更深的难忘的记忆。

我们路过一家葡萄酒店,大玻璃窗里堆满一大堆有一两尺高的酒瓶塞子。颜色陈旧,也不美观,这位店老板干嘛把瓶塞子都保存下来呢,我感到奇怪。进去一看,原来店里写着Wine tasting! 是免费品酒!这些塞子表明,店里已经为游客开了这么多瓶的美酒。店员们热情微笑地请进来的人品酒,但是没有动员你掏腰包。在斜对门的一家果酱店里,我们见到类似的情景。里面这里那里一张张小茶几上摆着各种果酱,瓶口打开,让顾客自己沾面包块品尝,旁边没有人监督。我特地走了一圈,点了点数,约有40来种果酱。我想,店家的意图是让游客对尼亚加拉滨湖镇的特产留下印象,而我印象更深的是他们热情的待客之道。愿普天之下各地的店家都有滨湖镇这样的风度!

小镇街上一家咖啡馆以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名字命名,门前的喷水池里还有萧翁伫立思考的雕像,很多人在雕像边留影。萧翁并没有来过加拿大,上世纪60年代初,该镇建成一座新剧院,上演了萧翁的名剧《地狱的唐璜》(Don Juan in Hell)和《坎迪德》(Candida),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第二年就正式确立萧伯纳戏剧节(Shaw Festival),每年4至10月上演萧翁及同时代的名作,至今已举行过50多届。

每年此时,萧迷们就会蜂拥到美丽的尼亚加拉滨湖镇,欣赏乔治·萧伯纳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戏剧作品,拉动了全镇的旅游热潮。离我们滑铁卢不远的Stratford也是一样,她利用与莎士比亚的家乡同名的优势,年年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这两处的戏剧节现在在北美已经卓有声望了。萧翁的名作《卖花女》(Pygmalion)及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等一直在镇上的3个剧院上演,盛况经久不衰,一直使爱好者为之着迷。

尼亚加拉滨湖镇地方不大,但是历史悠久,有过许多闪光点。她最初是原住民的村落,美国独立战争在1775年爆发后,大批英军官兵和亲英人士逃到这里安顿下来,并将这块地方叫做西尼亚加拉,以区别河对岸的尼亚加拉堡。不久安大略与魁北克一分为二,各自成为上、下加拿大,1792年,总督约翰·格雷夫斯·锡姆科(John Graves Simcoe)把西尼亚加拉选为上加拿大的首府。因此,小镇的报馆、图书馆、议会大厦等等也都得了“加拿大第一”的称号。

1797年,因这里太靠近美国,出于安全考虑,才把首府迁移到大湖对岸的York(即现在的多伦多)。1812年英美爆发战争,这一带成了战场。美军曾占领这一地区,后又被英军夺回。1880年更名为“Niagara-on-the-Lake”。所以,这一带保留了很多英国传统,房屋建设,生活习尚无不如此。尼亚加拉滨湖镇因此享有“国家历史保护区”(National Historic District)的称号。

英国皇室对这个小镇也很偏爱。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他封自己的第二个儿子乔治为威尔士王子,并要他出访各英属殖民地。王子和他的夫人来到加拿大的滨湖镇,并入住这里的一家饭店。此后饭店就改名为威尔士王子饭店。1910年,他父亲去世,王子接位,即乔治五世。后世的英国皇室也常常光顾这里,缅怀先世的遗泽。2009年,查尔斯王子偕卡米拉就下榻于此。酒店保持典雅的维多利亚风格,门口停着华丽的马车,仿佛时光仍然停留在18世纪。现在游客也可以坐马车在镇上兜一圈。

离威尔士王子饭店不到百米处有一所钟楼,它就在Queen 街的中央,是滨湖镇的地标性建筑。顶上有一座大钟,全镇居民一抬眼就能看清时间,钟声报时,全镇都能听清。1920年6月这座钟楼被本地居民赋予一项新的使命:把本镇一战死难的烈士遗骸埋葬在钟楼的下方,让烈士忠魂永远和本镇居民同在。1947年,二战中牺牲的将士也归葬该处。钟楼下方的碑文上写着: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加拿大将士:在海上、地上和空中,他们为我们的自由献身。碑上还刻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死难将士的名单,市民们经常给烈士们敬献鲜花。

加拿大的大小城镇经常能看到类似的纪念碑,他们都是矗立在居民区中,和市民同在,让市民怀念为国捐躯的忠魂,而不是将他们置于深山。

沿着Queen街前行,到了尽头就是尼亚加拉河注入安大略湖处。我们站在湖边的高地上瞭望,安大略湖烟波迷茫,“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湖上游艇飞驰,随波逐浪,半空中海鸥翔集,嘎嘎呼叫。湖畔高大的教堂斑驳古旧,仿佛在诉说小镇往日的遗事。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有的在林间的吊床上摇晃。到处是一片宁静。他们的欢乐体现了今日加拿大人民和平、安康的生活。我们带着这样的印象离开了这个加拿大最美丽的小镇。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