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会话组的义工们
2014-05-09 06:00:09
来源:星星生活


(大厅里先请喝咖啡、吃茶点)


(五个义工老师辅导我一个老学生)


(乔治给义工们叙述他的生平故事)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离我们老人公寓100来米的圣保罗(St Paul’s)教堂里每星期一上午举办会话组活动,同时社区也在那里设立了分发食品包和衣服的服务点,三项活动安排在同一时间,因此,每逢周一,吸引近二、三百人拉着小车或背着大包来到这这里。教堂在大厅里给大家供应咖啡、茶点,请大家先坐下休息,听听音乐,然后按编号顺序去挑选食品和服装。参加会话组的可直接进去。

这个会话组离我住的公寓这么近,实在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每次都去参加。我发现,领食品的人很多,但参加会话的人极少。很有可能是,我住的这个地区是滑铁卢的市中心,属于老城区,新移民不多。也可能是创办不久,周围的人还不太了解。开始几周,5个义工接待我一个人,等于5个老师教我1个学生。我想起,国内有人考雅思,请个外教辅导,一个小时就要付费一两百元。我现在真是得天独厚,生平还从来没有在同一时间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义工们教学很有计划,每次都印发讲义,围绕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便于展开对话。碰到生词就写出来,有时还画图示意,方法生动,结束时把写了生词的纸交给我,回去再复习。不久前谈到马年,义工们说西方人讲究星座(zodiac signs),特定的出生时间就属于特定的星座。表示12个星座的用词对我来说大部分比较生僻,义工们就一个个写出来,给我上了一课。我感谢他们,他们反过来也感谢我,说我谈了很多中国的情况,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也很感兴趣。

义工们多数是退休的老人,我和老伴年纪比他们都大,因此家庭生活自然是最亲切的主题。互相交流有几个孩子、几个孙辈,是男是女。我们说到孙女9岁,不久前又得了一个孙子,现在快一周岁了,正在学爬、学走。他们都饶有兴趣地问叫什么名字,而且都记得很好,过后的会话活动中次次都提起我们孙子、孙女的名字,很关心地询问他们的近况。到了圣诞节,他们还准备好糖果包,让我们带给孙儿。我们体会这些义工老人都心地善良,真诚地关心人,不是表面敷衍做作。

从谈话中得知,义工乔治娜(Georgina)老太太以前在市图书馆工作,学历高,除了来会话组,她还主持一个演讲会的活动,生活很充实。艾尔罗(Elroy)老先生以前是医生,70年代在非洲行医多年,经历丰富。唐娜(Donna)老太太住的楼和我们的老人公寓隔街相对。贝蒂(Bette)老太太73岁了,精力很充沛,每年4月天气转暖,她和先生要开房车去休伦湖边的Southampton过野外生活,在那里停留3、4个月,但是每隔两、三周要回来一次,补充一些物资,好在路途也不远,开车只要两个小时。

贝蒂夫妇的老年生活很有情趣,是另一种情调,令人羡慕,可惜我们自己还做不到,我连车也不会开,也买不起房车。不过我爱提笔写写自己的感受,我把发表我文章的《星星生活》周刊给他们看,上面有我介绍老友乔治的文章,附有多幅照片,义工们看了很感兴趣。

他们很关心我们来加拿大的原因和经历,我也问问他们这方面的情况。乔治娜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匈牙利人,她是50年代来加拿大的。艾尔罗的父辈是德裔,来加多年。义工乔(Joe)只有50岁左右,他的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波兰人,所以他的肤色和面孔有东方人的痕迹。他夫人赛维(Sylvia)的父母亲都是南斯拉夫人,所以她头发金黄,肤色白里透红。这些都说明,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大家和平友好地生活在这个国家,发挥各自民族的特长,共同为建设这片土地而尽心尽力。

大家对我这个中国人也很感兴趣。他们对中国知之不多,只知道北京、上海、香港三个城市,还有宝岛台湾。我也就利用机会,给他们介绍中国近百年的简况,讲述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30年代日本的侵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60年代延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些他们也都有所耳闻,其中个别人听说过西安的兵马俑。

乔治娜对中国这个题材最感兴奋,因为她2013年4月才去过中国,停留了23天。他们这个旅行团有两百多人,按英语、法语分成8个分团。他们先后游览了北京、西安、洛阳、苏州、武汉、三峡、重庆、桂林、广州、中山、澳门和香港。乔治娜认为苏州的留园景色最美,苏州的蹄膀也炖得又香又酥,入口即化,令人难忘。她所到之地都美景连连,印象深刻。乔治娜拍了3千多张照片。我要求她展示这些照片,我说也许我还能帮着作些介绍,因为她去过的地方我基本上也都去过,其他人也很感兴趣。

过了一个星期,乔治娜有准备地带来电脑和幻灯机,挂起屏幕,把她去中国旅游的照片放大到银幕上,边放边讲解。我也时不时插进去补充几句。她有一本厚厚的材料记述此行。镜头放到西安,乔治娜和我都特别来劲,她知道我在西安、咸阳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照片显示乔治娜和朋友们在西安的城墙上骑着双人自行车来来去去,他们也品尝了陕西驰名的饺子宴,林林总总近百种,饺子馅也是百味纷呈,印象之深,令她没齿难忘。

他们自然也去了兵马俑展览馆参观,看到秦始皇的步、骑兵阵威武雄壮,深埋地下两千多年仍然虎虎生风,难怪里根到此心不由己地喊了一声:Dismiss! 会话组里的人看到这些照片都张大了嘴,发出阵阵惊叹。他们用手指比喻,加拿大的历史好比只有一厘米的宽度,而中国漫长的历史要上下伸开双手,相隔一米的宽度来比喻。

在谈到我们来加的经过时,我们说到曾在好友乔治的家里住了一年,老友不收我们的房租,我们一起安排了很多活动,生活很有趣味。恰好《星星生活》周刊连续两期发表我报道乔治的生平回忆,里面有多幅乔治以前在欧洲的生活照,最早的一张他只有两岁,而他今年已80高龄。义工们听了一致要求我们把乔治请来,到会话组里见见面谈谈。我们向乔治转达了大家的愿望,乔治欣表同意。恰好她第二个女儿苏珊由温哥华来看望她,于是他们父女一起来与会。乔治动身时心情激动,竟然忘了带耳塞机。好在他的耳朵还不是十分聋,又有女儿在边上提示,交流没有问题。

乔治一进去先在大厅坐一坐,喝喝咖啡,这时他发现,他的老同事John在做义工,他们俩都为意外相遇感到十分高兴。他们曾经共事37年,又是多年的邻居。后来John的老伴去世,乔治特有表情地告诉我,John 83岁时再次做新郎,随即把家搬到新婚妻子处,此后多年没有见面。John今年88岁了,精神还不错,在大厅里做服务工作,忙进忙出。我看看这些义工老人,为他们的服务精神深为感动。

义工们热烈地欢迎乔治父女,老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回忆。乔治是50年代从战后的德国移民来加,当时他坐海轮在海上颠簸了8天,大吐特吐,恰好碰上一位同行朋友的生日,轮船的大厨为他准备了丰盛的生日大餐,可惜乔治他们只能望而生叹,一口也吃不下去。乔治回忆,初到加拿大,看到人人有车、有房,物价又那么低廉,真感到是天堂。义工乔比乔治年轻,他是60年代末从欧洲坐飞机来的,没有吃到飘洋过海的苦。那天会话组里还来了一位高龄的祖母,她带着不到20岁的孙子,他们都来自伊拉克。现在祖孙相依为命,因为孩子的父母都死于伊拉克的战乱。

乔治很关心地和那位祖母交谈,我们大家都为伊拉克人民的苦难感到难过。孙子现在英语学习很有进展,正在寻找工作。大家都祝愿他们好运。会话组里就是这样云集来自地球各处的人士,大家年龄不同,国籍、肤色和经历各异,他们身上都沾着时代的痕迹,有欢乐,有悲哀,他们又同时在加拿大这片平和的土地上展开新的一页。乔治说他现在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了,手脚也不灵便,他寄语年轻人趁人生精力充沛的时期,要奋发有为。乔听了,就从圣经“传道书”(Ecclesiastes)这一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强调。乔还问我孔子是否也有类似的教导。我就把“论语”里的一些名言的英译告诉他,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乔听了对中国的至圣先师也深为敬仰。我想这也可以说是我和乔之间的中西文化交流。

去年滑铁卢市长布伦达·哈洛伦女士曾帮我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滑铁卢的文章汇编成书, 但是只是把材料收集到一起,没有考虑封面。后来我用两张代表滑铁卢地标的照片作为封面和封底,我请义工乔为我添加到文集里去,因为他对设计电脑文件很在行。乔很高兴承担下来,完成后多次问我是否满意。我想不到在会话组里找到了这样一位热心的朋友,帮我解决了难题。

看来会话组里不仅仅只是会话活动,它也是我们交友和了解加拿大社会的窗口。

附记:本文完成后,我把文章大意告诉义工们,也看了所附的照片。他们感到很高兴,要求我把全文译成英语,准备在几个会话组活动地点公布。我初步译完后,他们又仔细修改。中国古代有“一字师”,我这回有了“百字师”,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