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加拿大穷人如何过冬
2017-03-14 16:38:2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自古以来,冬天是穷人最难熬的季节。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是活命第一条件。笔者生活在安省基齐纳-滑铁卢地区,观察发现加拿大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渠道是多方面的。

首先,多个社区设有食堂,全年每日供应一餐,从不停顿,来者均免费就餐。且时间错开,甲社区供应午餐,乙社区供应晚餐。除了本人在食堂吃,还可以要求装一盒回去供家人食用。其次,第二,有的教堂每周定时供应晚餐和早餐。有的教堂同时发放食品包,每人每周可领取10件左右的罐头或袋装食品。第三,市内的救世军组织每天发放食品,每人可免费领取面包两袋和一些日常的蔬果,节日另有鸡蛋、肉食供应。这样全家吃的食物就不用发愁了。

12月是庆贺圣诞和新年之月,是西方最重视的传统节日,社区食堂、各教堂、一些餐馆和咖啡馆都选定时间免费为公众提供节日晚餐(Festive Dinner),由于供应饭食和可以领取食品的地方很多,有关方面用红纸双面印制提供圣诞晚餐的地点名录,注明时间、地点和供食单位,以便需要者按时前往。

这些餐会场面都布置得很隆重,餐桌上放着插花、节日贺卡,饭食比平日丰盛,火鸡是主要的传统肉食,进食时有由志愿者组成的小乐队伴奏,每曲奏毕,进食者鼓掌叫好,气氛热烈,餐厅里弥漫着节日气氛,而没有一方高高在上,恩赐一餐,另一方感恩戴德争先恐后来吃舍饭的场面。

饭后在出口处还要分发礼品包,里面主要是圣诞糖果、香波等洗漱化妆用品和手套、袜子等冬令用品,有的还赠送咖啡店的礼券卡,使与会者皆大欢喜。我们附近的一所社区食堂在12月就提供了6次这样的节日会餐,其中有几次是附近的教堂委托代办,有的注明是他们的友人赞助,这说明加拿大社会里热心人是很多的。

都是一些什么人来社区食堂吃免费餐?观察这一现象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曾咨询过一位义工老者,他的分析比较中肯:一部分的确是较贫困的人士,典型的是两位女士,其中一位神经也许有点不正常,整天带着几个满满当当的大塑料包,上公交、进教堂、去公园,包包都不离身,但是饭后她总要在书架上挑几本书来读读,看来还是有文化底子的。再是一些背包客,他们身上总背着几个大包流浪四方,有的用自行车拖车拉行李,有的还带着提琴或吉他。有的人进食堂喜欢把车座取下来提在手里,以策安全。

再一种是老人,估计是孤独者,有一位身躯特别胖大的老太太很典型,她终日靠一辆小推车保持稳定,进了食堂也无法排队,靠志愿者给她送食,估计她在家做饭也有困难。最后是一些单身人士、忙人或懒人,到社区食堂吃一顿方便省事。所以社区食堂门前的停车场上车总是很多,不少人开车来吃饭。他们边吃饭边看手机、打电话,饭后打台球、读书报。所以来吃饭的人情况多种多样,穷困者是少数。

在住宿方面,到了冬天大寒时节,社区食堂大厅在晚饭后,桌椅就垒起来,地上铺好一排排的单人海绵床垫,上面放着枕头和被子,旁边放一把椅子供堆放杂物。登记过夜的就可以在此安眠,厅里暖气很好。一些教堂的大厅也开放供人住宿。所以加拿大没有人在街头钻在纸板箱里过夜。有的流浪人士看来的确很疲惫,有的人不吃饭,在墙边选个地方,旁若无人似的卧倒就睡,随身带的包就是枕头。

我们公寓附近还有一家供男性入住的青年旅馆(Youth Hostel)。入住者免住宿费用并供应三餐。我曾经就有关问题询问过其管理人员,据答,入住者可以在此住两个星期,以便其在此期间寻找工作,两周后必须离开。旅馆门前有供停放自行车的架子,看来没有开汽车来投宿的。接待处有免费的衣服、鞋袜、手套等可自行选取,厅里开着电视,一些人在看着、说着,有的人就在墙边地板上睡着了,一定是太劳累了。总之,这些流动人士就像中国的农民工,但是这些人的食宿是有保障的。

去年加拿大接受了5万中东难民,加拿大人的反感情绪好像没有欧洲人大,可能与加拿大本来就是移民国家有关,不少人本身或上一辈就是欧洲来的移民,对移民的困境颇有同感。我有一位朋友就热心接待难民,把房子腾出来接待难民。难民得到的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几乎一切全包了,在发放食品包的地方他们很自然地就入列了。

在加拿大的街路上有时能看到人们丢弃的衣服或面包块等现象,好像有的人没有“粒粒皆辛苦”的素养,这大概也和得来不难有关。在中国这样的情景是少见的。人们普遍认为一衣一食当思来处不易,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地方供应免费餐宿。当然,国内的餐馆里也常见很多没有吃多少的菜就撤下去倒了,那是另外的原因造成的。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