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半世纪爱情
2009-10-01 19:16:1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阿妍)他们有记忆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家族过年时的团圆。那时,他八岁,她五岁,大家族里姐妹俩难得出嫁后又聚到一起,在亲亲热热的气氛中,就这样订了这二人的终生。

他长到十岁上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为挣钱生活,外出谋生,剩他一个无生活能力的小男生,大家族里的二伯啊,三伯呀,堂婶呀轮流接济着,订了亲的姨妈家也隔三差五的送过东西,叮嘱他好好努力。他也算很争气,五十年代考上了大学。为了上大学,他下河塘挖藕,去河滩割芦苇,上山砍柴卖。临上大学,姨妈赶来送了十元钱,一把泪一把鼻涕,一会哭:我那苦命的姐姐,一定会笑,你终于有出息了。临走扔了一句话:我家姑娘–你小姨妹也考上中专了。

每年大学放假,他都要回姨妈家,帮着做事,喂猪,下田,垒房,什么活都做。四年如此。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她也毕业了,分到了市里的幼儿园。两个人开始了鸿雁传书,一传就是二三年,信的开头必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信的内容必有积极上进,斗私批修。一旦发现有小资产阶级苗头,马上互相纠偏,时刻牢记自己的工农出身。

终于,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两人结为夫妇。没有请客送礼,没有婚纱穿身,他从北京到湖北后,她从集体宿舍搬出来,临时找了一间房,铺上垫单,两床被子,毛主席著作,开水瓶摆桌上,买了一个人造革的箱子,算是最奢侈的了,买了一些糖,来了人就吃一吃,也没有包成喜糖包,同事们为了庆贺,一人花了两角钱,买了几个日记本,写上祝福的话语,签上名,就是最好的祝福。短短十二天探亲假一晃就过去了,离别时,没有绵绵细语,没有泪流成行,他说工作忙,有援外的任务。他那会还在北京工作,她在湖北。他要为祖国找矿产资源,天天在外奔波,她要去五七干校。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他在北京经常出差没能力顾家,她在市里是模范,工作第一。他们把青春和热情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当时通讯条件差,打电话要上邮局,探亲见一次面要提前几个月订票请假,坐了轮船坐汽车,下了汽车转火车。两个人用信件互相鼓励支持着。

在他们的女儿–丫头片子七岁上,他和她结束两地分居,团圆了。

他和她在一起真正生活了,矛盾也开始多了。他急躁,一件事巴不得立马做好,她性缓,总要想好了再做。就这样嗑嗑碰碰。小丫头片子至今记得有一次吵得急了,她突然失踪了,他着急了,到处找,小丫头片子也满大院叫着:妈妈,你在哪里?嘿,她其实正躲着一个地方看着,后来,有人偷着告诉他她躲的地方。他盛了一碗饭,装上菜,叫小丫头片子给她送去,叮嘱小丫头片子:“告诉你妈,叫她再生气也不能饿着自己。”

有时,他下夜班,会带上几个包子,给她;有时,他会带上小丫头片子到单位装绿豆汤,说“带回家,和妈妈一起吃。”他也会把家弄得很有情调,种花,种葡萄。七十年代他们是大院里第一个用高压锅的;八十年代他们是大院里第一个有彩色电视机的;第一个使用煤气的。他和她努力创造着家庭的幸福。他那时,是横渡长江的好手,她那时,是众人欢迎的模范。小丫头片子还记得她过四十岁时,请了很多姐妹来吃饭,他就在厨房忙呀忙,招呼着客人。最后,客人都走了,小丫头片子噘着嘴说:那么多人,我都不敢吃菜,没吃好。他不理会,反而悄悄对她说“你没吃好吧?我给你留了三条鲫鱼,给你清炖了。”看着她笑咪咪的甜蜜的样,小丫头片子很不服气,“我也要!”他拧了一把小丫头片子的细胳膊,说:“你妈喜欢吃,她今天过生,让她吃好。”

还记得他五十多了,有一次病了,她一直陪他在医院,丫头片子(小丫头片子长大了)劝她早回,劝了很久都劝不动,她一直守着看他打完点滴,两人才搀扶着走出医院。丫头片子跟在他们身后,望着已经不再年轻的身影,看着本身就弱小的她还执意地搀扶刚刚输液完的他,眼里一热。从此后,她经常唠叨少抽烟,少喝酒。他经常背着偷偷咪一口,小孩子似的“别让你妈知道”。

现在,他和她偶有分开,也是经常电话联系,视频聊天,话虽不多,但是语重心长。有一次,她和丫头片子坐着聊天,说起他,她说:“你看那次他来,我一看,他的牙都是黄的,就逼着他少抽烟,逼着他天天饭后刷牙,后来,他的牙明显好多了。” 丫头片子愣了“我怎么没发现?”她一脸不在意:“你怎么会注意”。是哟,她对他的关注岂是丫头片子能了解的。

一恍,他们都已是快要七十的老年人了,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一路上没有什么大悲大喜,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

一天晚上,他给她打电话说:“我们快结婚四十年了,我想把我们当年的书信整理出本书,好不好?”她开心地笑着说:“出了有谁看哟!” 丫头片子说:“妈,古董才值钱!”他听到了说:“是哟,历史越久越珍贵嘛!这是他们没有的,没见过的!” 丫头片子握着她苍老的手,说:“妈,历久弥新。”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