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中国最大的地下博物馆
2011-09-13 03:42:2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面的五陵原上。阳陵在五陵原的最东面,和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遥遥相对,两者相距约40公里,茂陵在五陵原的最西面。刘启的阳陵和他爷爷刘邦的长陵靠得比较近,相隔只有几里路。从咸阳火车站坐5路公交车去阳陵,票价6元,行车1小时。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汉第四位皇帝,他是汉文帝的儿子、高祖刘邦之孙。他在位17年,执政期间,崇奉“黄老之术”,对内“无为而治”、“与民生息”,轻徭薄赋,减笞去刑,把农民无偿当差的年龄从17岁推迟到23岁,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他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他对外和亲匈奴,减少用兵。

据史书记载,当时京师的铜钱累百巨万,穿钱的皮绳因年久腐朽松散,太仓的粮食吃不完,层层堆积,腐烂不可食。景帝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刘启的谥号为“景”,是一个具有美好意义的谥号。皇帝的谥号一般在其死后由大臣和嗣君根据其生前功绩拟定,起到盖馆论定的总结作用。文景之治是西汉最好时期,是汉朝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这种太平美好的和乐景象在景帝入葬的阳陵里也得到了体现。

汉阳陵于公元前153年动工修建,至公元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探明,帝陵坐西向东,被81条放射状的从葬坑簇拥着,陵墓的四周分布着后陵、南、北从葬坑及礼制建筑遗址等,宽110米的司马道向东直通5公里外的阳陵邑,司马道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陪葬墓,犹如当年天子临朝时大臣们位列两旁的威仪。

上世纪90年代,为兴建咸阳机场和高速公路,在大规模勘探中,发现阳陵旁有许多从藏坑,文物非常丰富。从藏的意思是指将陶俑以及生产、生活器具埋入地下,以供墓主在阴间使用,从藏坑就是埋置这些冥器的坑穴。

一走入帝陵区,人们就被偌大的封土“山”所震撼。由于阳陵建在咸阳塬上,当地无山可作陵,所以只能用大量的封土夯实,足足有数十米之高,它以君临一切的气度雄踞于天地之间。远看似巍巍山岳,近观封土呈覆斗状,似金字塔,深厚饱满,气度伟岸。陵、阙苍茫雄浑的身姿,表现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威仪。目前帝陵尚未开掘,从藏坑也仅发掘了10条,遗址保护展示厅便建立在这10座已经发掘清理的从藏坑上。

由于发掘出来的从藏坑紧靠帝陵封土,为保持与帝陵周边风貌的协调,汉阳陵采取了原貌保护的方式,不在地面兴建任何建筑物,而是将整个博物馆下沉到遗址深度,整个展示厅埋于地下,而地面则保持绿化原貌。沿着迂回曲折的斜坡门道深入地下,一条条从葬坑就展现在参观人的眼前和脚下。这就是汉阳陵最具看点的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阳陵外藏坑的展示厅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馆内由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参观者在一条宽三米的悬空U型玻璃通道中横跨在一条条俑坑上,如同在封闭的玻璃管道中尽情的欣赏,一面踏着玻璃前进,一面透过玻璃俯视脚下考古人员发掘清理的坑道文物,仿佛置身在其中,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和两千年前帝陵外葬坑真实现场。

展示厅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而且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建在遗址原址且不对文物做任何搬移的博物馆。展示厅高同一般的3层楼。它所安排的游览道路,或在从藏坑的上端,或在从藏坑的一侧,参观者隔着玻璃向下或向两侧观察从藏坑内的器物和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参观者和实物用玻璃幕墙隔开,而且模仿地下的环境,光线较暗,摄影比较困难。

展示厅里还附设一个小放映室,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演示当年真实历史事实,用形象的形式介绍汉景帝和王皇后的生平、汉景帝的历史功绩和阳陵的建筑结构。参观者要购票观看,票价10元,历时约半小时,游客可穿越时空感受西汉皇帝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

可以说汉阳陵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空前盛行的真实体现,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帝陵园内81座从葬坑就是供应景帝死后享用的库房,每个坑内安放不同的东西,如粮食,猪,羊,鸡,酒,车,兵器等。动物均陶制,如实物大小。

从藏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组织机构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由于各个坑安放的物品内容不一,它们长短也随之不同,最短的也有二十多米,长的近300米,坑的宽度短的一般为4米,有的宽达10米,深度一般达7、8米。你可以想象这81条坑该埋藏多少东西,目前仅挖掘了十来条从藏坑,已发现3万件藏品。全开出来该有多少?真是难以想象,充满神秘色彩。

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出行的车具,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如实物大小的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

考古人员还发现大量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这些器物都是景帝身前和死后享用的。它们分门别类安放在不同的坑内,如安放酒的从藏坑中,有高1米的大酒缸,也有小一点的酒坛和大批酒具。

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展示厅里陈列了大量的陶俑。需要指出,汉阳陵的陶俑和临潼秦始皇陵中的秦俑有所不同。始皇陵秦俑属军事性质,全为各个兵种的男性将士 ,而汉阳陵既有武士俑,又有文官吏俑,既有男俑,又有女俑,既有温雅的侍从奴婢,又有神情专注的乐俑与袖裾飘飘的舞俑,充分反映了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预计可出土陶俑近10万个。

这些陶俑约为真人身材的三分之一,身体各部分合乎比例,肌肉骨骼具有质感,形象刻画细腻传神。陶俑的脸面为橙红色,头发、须眉、瞳仁都是黑色,男女生殖器、肚脐、各个窍孔齐备。这些俑现在都是无臂裸体,因为年代久远,他们原先穿的皮铠、衣服和木制的手臂都已经腐烂。

汉阳陵陶塑动物主要有马、牛、羊、狗、猪、鸡等,这些动物俑栩栩如生、种类繁多、制作工艺讲究、极富生活情趣,表达2000多年前古人的智慧!

这些 一列列武士俑披坚执锐,气势威武 ,一排排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成群结队的猪、马、牛、 羊、鸡、狗 等动物陶俑,活灵活现,生意盎然,此情此景,令人感叹古代的文明辉煌灿烂的一面。他们向我们展现当年汉景帝轻徭薄赋的思想在他死后的体现,同时透过这些不计其数的陶俑和偌大的陪葬马车又向我们展现了昔日的大汉雄风。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陵园内还有其他一些遗址值得一看。帝陵东南500米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它是一方黑云母花岗岩。现在罗经石已经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了。它上为方形,下为锥形,锥形部分理入地下约1米,地上部分为四方体。标石上面隆起8厘米高的圆盘,盘上刻有十字凹槽。罗经石体积庞大,重约3900公斤。据研究推测,它是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测量标石,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测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再是陵园的南阙门。汉阳陵的陵园原来有4个大门,现在只留下南门了。它的正式名称是南阙门,也叫朱雀门。阙是中国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寺庙、陵园大门两侧表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故称门阙。阳陵的门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现在在遗址上修建了保护展示厅,其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它完整地保护了现存的遗址,又将汉代帝王享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雄伟高大的风貌展现给游客;同时,在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帝陵陵园南阙门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了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去参观考古陈列馆,在上下两层的展厅内,密集陈列着三十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700余件文物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