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施于人
2012-02-15 21:17:3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论语》里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百度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在我看来,如果作为人际沟通的一个准则,这还不够完全,还应该把这句话再反过来说成“己所欲,施于人”,用自己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去对待他人,才算完美。

话说圣诞假期里的一天,两个女儿正在打扑克牌,噼里啪啦地甩牌的声音,不时地伴着赢牌的欢呼声,和输牌的遗憾声。从这些声音里不难判断,俩人激战正酣。

电话铃突然想起,我拿起听筒,那边传来的是小女儿同学的声音,我把电话听筒递给她,只听她情绪高昂地喊了两句就按断了电话,继续打牌。

吃午饭的时候,我问她:“你的同学来电话找你什么事呀?”“她问我下午可不可以和她一起去滑冰?我说不可以,我下午有事。”我当时好像也是听到她喊了这么两句,确实,她们姐妹俩下午都有活动。可是,我很难想象那同学对小女儿喊的这么两句话会是什么反应,因为她不仅音量很大,语速也非常快,而且语气相当生硬。

“如果是你邀请你的同学去滑冰,可是她却有别的事情去不了的话,你希望她怎么回答你呢?”我问小女儿。“Oops!应该先说谢谢邀请,然后还要对不能去表示抱歉。”她马上又补充道:“噢!就像我们在学校学的Character Traits(性格特征)里有这么一条:Treat others the way you wish to be treated。”我也想起来,他们学校的门厅墙上就写着这句话,下面还特别注明“The Golden Rule”。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金科玉律”,也可以说成是“己所欲,施于人”。

为了确保她真的知道了,我还特意让小女儿演习了一遍应该怎么讲,并且提醒她:“当时你正在和姐姐打牌,很激动,可是你的同学并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接听电话时还是要尽量语气平缓一些。”

“那我今天晚上再给她打个电话,问她下午滑冰滑的好不好,顺便向她道歉,然后再通知她我们明天去看电影的时间。”一起去看电影是几天前我们就筹划好了的,只是当时还没定下具体时间。看她已经知道了如何去弥补自己的过失,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其实,别看小女儿是家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很多时候的表现都是一付“沟通高手”的样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时常会为孩子不听话而苦闷烦恼,可是我发现,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们大人说话时的方式或者语气很难让对方接受而造成的。

记得以前我的两个孩子常常是东西用完了不放回原处,随手乱扔。特别是冬天,每天下午放学回来,书包,午饭包,外衣,帽子手套,全在门口的地上堆着。 “你们可不可以别把东西都扔在地上。”我特意学着她们用商量的口气讲话,而且还在后边加了个“请”字。可是,效果并不怎么样,很多次,她俩对我的话都如同耳旁风,继续聊着各自在学校的事情,根本就当没这回事儿。

后来有一次,我一边做晚饭,一边给小女儿听写中文字,我的手里忙着洗菜切菜,脑子里还在盘算着别的事情,机械般地隔一会儿看一眼她的词汇表,给她读一个中文词,也没注意到她是不是写完了上一个,就读出下一个。“太快了,我还没写完呢!”小女儿终于提出了抗议,而我好像没听见一样,还是我行我素,漫不经心地给她读着中文字,手里忙着我的做饭事项,脑子里想着我的事情。“妈妈……,你可不可以读慢一点儿,我都还没写完呢!”直到她对我说出这句话,我才意识到我应该读慢一点儿。

事后,我反复地琢磨这件事。小女儿开始时是在抱怨我读得太快了,她的语气听起来好像也挺生气,这样的抱怨让听的人产生一种反感,当然也就没有达到让我慢下来的目的。后来,她先叫了一声“妈妈”,还故意把第二个“妈”读成三声,并且把声调拉得很长,来唤起我的注意,然后用的是商量的口吻,从正面告诉我应该怎么去做。于是,我便很容易接受了,她也达到了她的目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教育界提倡的“正面引导”的意思,反正我觉得她后来的讲话方式不仅听起来很舒服,我一点儿没感觉到被埋怨的意思,也就接受了她的要求。既然自己做的不好的时候,希望对方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讲出来,那么,当看到别人做出不正确的事情时,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纠正对方。

从那以后,我改变了和孩子们说话的方式,强调她们应该怎么去做,把衣服放进衣柜,午饭包拿去厨房。而不是单纯地批评抱怨。果然,她们很快就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并且以此类推地在很多其它场合也注意用自己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讲话方式和语气去和她们讲话,都收到很好效果。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倡高品质的人际沟通, “己所欲,施于人”,用自己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去对待他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应该遵循的一条金科玉律。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