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
2012-03-08 21:13:0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我们俄罗斯旅游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参观阿尔巴特街,导游指定两小时后在街口的麦当劳集合,同时叮咛:麦当劳里可以自由方便,不用交费。俄罗斯公共厕所很少,景点、甚至火车站的厕所都要收费,和中国80年代类似,旅游者很不方便。

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是游客必到的地方。这是前苏联时期就已形成的颇负盛名的步行街,和纽约的第五大道、巴黎的香榭丽舍、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一样著名。街不长,不到一公里,十来米宽,两端设有栅栏,不允许车辆通行。

阿尔巴特街历史悠久,“阿尔巴特”在俄语中是板车的意思。500年前初建时是阿拉伯商人聚集的市场,因为他们经常用板车装载货物,故而得名。俄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艺术家都曾在这条大街上居住过,今天我们还能在一些房屋上看到一些名扬四海的名字: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

阿尔巴特街的名声,还因为现代俄罗斯作家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的一部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而广为人知。作者本人8岁起就住在这条街上。他的小说以上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大肃反、大清洗为背景,描写作者本人和他的一群居住在阿尔巴特街上的同学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这本书有着强烈的反斯大林色彩。该书90年代在中国作为内部读物显得神秘兮兮,很多人才开始听到阿尔巴特街这一有点生疏的名字。

在阿尔巴特街口不远,人们就会见到普希金和他夫人的铜像,雕像定格在诗人夫妇新婚时走向教堂的一个瞬间。这是1999年为纪念诗人诞辰200周年特意铸造的。普希金英俊潇洒,冈察洛娃美丽动人,相扶相挽,十分幸福。谁能想到几年后那不幸的结果呢。

诗人从1830年起居住在这条大街53号的一栋二层楼里。那一年是普希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年。31岁的诗人结束了长达10年的南方流放和乡村幽禁重返京城,并经过长期努力,终于俘获了心仪女人娜塔莉娅・冈察洛娃的芳心。之后又在他父亲的领地波尔金诺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高加索的囚徒》等重要作品。

这幢房子就是他为自己购置的结婚新房。这位伟大的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和“俄国文学之父”诗人,即将在这里举办婚礼,开始他的家庭生活。婚后第六天,诗人给朋友写信说:“我结婚了――觉得非常幸福。我惟一的希望是我的生活不要发生任何变化――我不指望有更好的生活。”这是诗人短暂一生中最灿烂美好的时光,也是诗人苦难生涯中惟一的幸福之所。

阿尔巴特大街位于莫斯科的市中心,这一带是贵族居住的地区,上流社会的社交和生活方式需要高昂的费用,普希金的夫人在彼得堡就是交际场所的风流人物,新婚的诗人要承受沉重的压力。他在新婚前夜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要结婚了,但我的经济状况很让我担忧,日子可能会很窘迫。”燕尔新婚时的诗人正是创作的黄金年龄,但是在这条街居住的两年多里,普希金却陷入了诗歌写作的沉寂,大概日常生活的负担影响了他的创作了吧。

现在普希金故居已收归国有,对外是普希金纪念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团体的办公场所。普希金夫妇的雕像是人们喜欢合影的景点,有时还要排队等一会儿。

现在的阿尔巴特街是一条集艺术商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它之所以吸引旅游者,是因为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在莫斯科的街道中它既比不上高尔基大街的繁华,也不如列宁大道那样宽阔,但那石砌的道路两边装饰着圆形玻璃灯罩的街灯,将阿尔巴特大街装点得既典雅古朴,又洋溢着诗意。有人形容那造型古雅的街灯像头戴面罩的古代骑士,昂然站立,守护着古老的街市。

阿尔巴特街的小店铺一家挨一家,商品种类极其繁多,如暖和的护耳皮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俄罗斯民族特色服装,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别致的小包,望远镜,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伪造的证件,古董,漆盒,木雕,各式各样旅游纪念品等等。摊主们态度都非常友善,总是微笑着,用中文说“欢迎,欢迎”,也会用中文说“一百块,两百块”,你用英文询问,他们就用英语回答。实在没法表达,就用计算器按出定价。

其中套娃是最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之一。它可以拆开,每层都套装一个小一点的,这样一个套一个,总共有五个或八个,当然套的层数越多,价格越高。阿尔巴特店铺出售的套娃形象十分丰富,有传统的俄罗斯姑娘、著名演员,还有体育明星和列届国家领导人。我买了一个外层是毛泽东,里面由大到小依次套着胡锦涛、江泽民和邓小平,看来俄罗斯艺人对中国了解不够,排序不符合我们的常规。

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套娃是一个塑造成圆脸蛋的农村姑娘的形象,身穿粉红色碎花底的花衬衫和一袭丝织的金黄色的长马甲,腰扎洁白的围裙,头系青蓝色花巾,有的怀里还抱着一只大公鸡。套娃的价格视精致程度相差很大,最普通的200卢布(50元人民币)一个,贵的可高达5000卢布。

为游客画速写式的肖像画是阿尔巴特街一道令人感兴趣的风景。画师们年龄有老有少,有的还白发苍苍;他们的着装有的古典,有的新潮。他们都善于捕捉对象的特征,双手在画纸上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他们的风格有的写实,类似中国的工笔画;有的像华君武的漫画,用夸张的笔法突出对象的特征,做到神似。只要有人画画,傍边就会聚集一些热心的观者。一般说来,临摹一张头像要10美元,当然也可以讨价还价。一些俄罗斯姑娘和小伙子很喜欢让画家画像,那景象很像魁北克老城持雷左尔街的风貌。

同时,街上还有不少出售油画、版画、漫画的摊点,就摆在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画的内容多以风景为主,乡野别墅、城市教堂、古老钟楼,以及克里姆林宫、莫斯科河等等,也有少许的静物、少女、儿童、向日葵和野菊花。画的线条明晰,色彩艳丽,山水树木,生动逼真,体现了画家们对自然美的独特领略。

画家们态度从容,或和顾客交谈,或专心孜孜不倦地创作,这也体现了阿尔巴特街的艺术氛围。出售的油画,一般不装裱,卷成一束,略加包装即可,便于顾客携带。大幅风景油画的价格一般在200美元左右,小幅的静物则便宜许多,大约几十美元。不过墙上有布告,说明有价值的画作不准携带出境,这就牵涉到标准的掌握问题,有点麻烦了。

阿尔巴特街上还活跃着一批形形色色的艺人。他们有的悠然自得地拉着手风琴,有的几个人抱着吉他弹唱,也有老兵模样的人,穿一件缀满各式纪念章的旧军服,拨弄着琴弦,哼唱他的内心感受。也有人站在路口,激昂慷慨地发表他的政见。还有人扮成列宁、叶利钦等名人在街上游荡,招揽与游客合影。也有人拿着自己新创作的诗歌在大街上当街朗诵,这种景象别的地方没有见过。记得马雅可夫斯基也曾在群众场合浪诵诗歌,这大概是俄罗斯的传统吧。

在这些艺人周围,人们围成一圈一圈,欣赏他们的表演。一些餐馆把餐桌摆在人行道上,让游客抽着烟,喝着啤酒,一边观看精彩的表演和五光十色的街景。

还有半个小时集合的时间就到了,这时我看见一家名叫“木木”的餐馆,顿时感到十分高兴和激动。这一店名来自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木木”– 一部脍炙人口的反对农奴制的作品。木木是地主大院看门人加拉新相依为伴的狗,两方感情很深。女地主不喜欢狗守夜时的吠叫声,要加拉新把狗弄死。加拉新无奈只得从命。

据说,书中女地主的原型就是作者的母亲,哑人加拉新的原型也是他家中的一位农奴。屠格涅夫是在1852年关押在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里写就该文,1854年发表在《同时代人》杂志上。杂志随即被查封,一直到屠格涅夫1883年去世后才被允许正式出版。

巴金先生在1952年译出这篇作品,并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当时定价3600元(旧币)。我50年代在上海上学时购得该书并保存至今。我也很喜爱这部作品。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进去了解餐馆的历史渊源,我想屠氏住在阿尔巴特街时可能常去这家餐馆吧。

阿尔巴特街由于它的久远的历史显得多姿多彩,街上的人仿佛都为之深深陶醉。阿尔巴特街真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街道,也是激情和活力并存的街道。它汇聚了如此多的艺术感悟和韵味,它丰厚的精神之美,让人留连忘返。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6/96416/1.jpg
(图1:街口的普希金夫妇铜像)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6/96416/2.jpg
(图2:我带回来的俄罗斯套娃)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6/96416/3.jpg
(图3:街边的人像画摊)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6/96416/4.jpg
(图4:木木餐馆外景)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