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汉字的繁体与简体
2012-03-22 18:04:2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大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被我们送进了教育局的一所中文学校学习繁体中文,一直到八年级毕业。后来小女儿也步其后尘,在同一间学校学习繁体中文。这在周围的朋友间引来不少质疑,因为我们以前在国内都是学习和使用简体字的,而且繁体字明显的在书写上显得更加繁琐,为什么还要送孩子们学繁体?

我们当时选择让她们学繁体主要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中文的主要途径是华人超市,餐馆和中文报纸,而这些地方所用的中文都是繁体。学习繁体,便于她们“学以致用”,当她们发现自己可以认识超市里物品的中文名称,餐馆里的中文食谱,和中文报纸上的一些文字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鼓励她们不断进步的最好的动力。

实际上,真正差别大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只有515个字,另有一千多字只是偏旁部首有差别,其它大多数字则繁体简体一样。

在她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积极参与,跟着学会了繁体字。其实,能认识繁体字并不太难,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还是有关联的,关键是写,有些字真的是繁呀。记得有一次大女儿考我乌龟的“龟”字的繁体字,我查了字典,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还是她给我写出了一个大大的繁体字的“龟”,我才看清楚笔划。

近两年,这间中文学校采用的教材虽然还是繁体字,但是,在所有有简体字的繁体字上面都标出了相应的简体字,以方便学生对照学习,最理想的境界是达到繁简都会。于是,我发现,小女儿把一些繁体字和简体字笔划相差较多的字,都写成了简体,比如“医”,“头”,“么”,等等。而像“说话”这样的笔划相差不多的,她还是习惯写成繁体。所以,看她写的作业,都是繁体简体混着用的,她告诉我老师是允许这样做的。

大女儿在毕业前一直学的是繁体,写的也都是繁体,她并不觉得很难学。因为我惯于写简体,常常给她们留简体字的中文字条,她也都能连蒙带唬地看明白。可是如果让她动笔写,她还是乐于写繁体字。

这样的繁简混搭着用不只是我们。最近我发现,多伦多的中文报纸并不都是繁体字,还有简体字的。而且,即便是繁体字的中文报纸上也会有简体字出现,主要体现在广告上。有的广告从标题到内容都是简体字,偶尔也能见到标题是繁体,内容是简体字的广告。

去年10月参加《星星生活》十周年庆典,一进会场,主席台上的横幅立即引起我的注意,“十周年庆典”的“周”用的是简体,“庆”则是繁体。第523期报纸上的“十周年庆”专栏标题也是这样繁简混搭着的,但是具体到文章里,则都用的是繁体字了。

我所任教的教育局的中文学校,分简体字国语班,繁体字国语班和广东话班。我在简体字国语班,但还是有用到繁体字的时候,每学年举办各种学艺比赛的获奖名单,需要用繁体字报上去。我非常不理解地提出疑问:“我们分明是简体字班,学生们学的都是简体字,为什么要用繁体字上报他们的名字?奖杯上也是用繁体字刻着他们的名字?”校长解释说:“因为做奖杯的人是用繁体字。”

确实,多伦多的华人就是由惯用繁体字和惯用简体字的人组成的,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历过解放初期的汉字简化,后来还曾出现过汉字的繁简之争。繁体字的优点在于更形象,而且具有艺术美。简体字的长处则是笔划少,简便易学,特别是对于海外学中文的孩子来说,确实比较容易掌握,从我们中文学校里学习简体字的学生比学繁体字的多出好几百人就能看出来简体字受欢迎的程度。

而且,在我看来,有一些简体字的寓意也很好,比如简体字的“尘”,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土”,“小土”为 “尘”。还有简体字的“灭”,“火”字上面加一横,把火盖住了,就是“灭火”。去年写过一篇“朋友来了有火锅”(见《星星生活》2011年1月14日,485期),文中引用易中天的一段关于“火锅”的论述,最后得出“共火而食的人就是伙伴”的结论。

简体字的“伙”是“人+火”,显然这个论断是从简体字的“伙”引申出来的。后来,放到报纸上,变成了繁体字,则看不出这个意义了。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只要能正确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读者也能明白是什么,目的就达到了。当然,如果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或者是书法家追求字形的美感,则另当别论。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承也应该是多元的。目前,多伦多的华人超市,餐馆,和报纸仍然以繁体字为主,随着大陆移民人数的增加,和学习简体中文的学生的增多,是否也会与时共进地逐渐增加简体字的使用量呢?

如果真能如此,对学习简体中文的学生来说定是个福音,因为他们学到的知识将有更多的应用机会。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