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会见乡亲
2012-03-28 20:38:2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这次台湾游,终于和分别了60多年的乡亲见面,了却了多年心愿,值得纪念。

到了高雄,住进圆山饭店。据导游介绍,饭店是宋美龄女士创建的,是台湾的高级宾馆。我立即给念高舅打电话,报告他我已到达,他说很快就来。约20来分钟,见一白发老先生两手提着大包走进大堂。

虽然分别64年,但面目依稀可辨,大体仍是我儿时记忆的模样,我快步上前叫声“阿颉保ㄇ嗵锛蚁缁啊熬司恕保,大家都有些激动,我接过包,一起到房间里细谈。

我和念高舅是1948年底在杭州分别的,那时我在省立杭州初级中学读初二,他是军官学校的学员,军校南迁到杭州,临时驻扎在我们学校里,占了学校办公楼的几个房间。那时不少部门都纷纷从南京撤退,一些学生也南下,临时在我们学校就读,大家称他们是“流亡学生”。我课余常到念高舅房间玩,他们7、8个人打地铺将就。

妈妈告诉我,念高舅的父亲是外婆的弟弟,两家住得很近。念高舅的妈妈出自我们高市村叶家。他出生一个来月母亲就去世了,所以大人就给他取名念高,有思念高市的含义。后来就由外婆和我妈妈把他带大。我妈妈比他大十几岁,等于是他的大姐,看着他成长,双方关系很亲。

1948年我父亲在战乱中去世,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弟弟还是小学生。念高舅空余时常来我们家看望,宽慰我妈妈。1949年初,他随军校去了台湾,从此一别两茫茫。妈妈于1962年因病去世,我在世的长辈也慢慢地越来越少,我也由少年而成为青年、壮年,进而到了花甲之年。

这时大陆迎来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青田家乡和台湾又逐步有了联系。由于台湾的副总统陈诚先生是青田人,因此青田从军、从政的人数很多。据说,在台的青田人有好几千,台北还有一条青田街。这时49年去台的老一辈都进入老年,有的人有叶落归根的想法。我一位叔辈就从台湾返回,和离散半个多世纪的老伴相会,一起安度晚年,弥补人生的遗憾。这些故事和龙应台写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的一些情节类似。

我和舅舅也取得了联系,信一去一返要一个月时间。我告诉他我妈妈30年前去世了,我和弟弟成家立业,儿女也出山了,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告诉我,由于时局的巨变,生活不安定,他成家较迟,表弟们有的还在大学念书。他对大陆的发展进步感到高兴,希望回来看看。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1/96711/1.jpg
(图1:念高舅和我分别64年后在高雄重逢)

80年代我还没有退休,担任中学毕业班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高考的应对能力是毕业班老师的重要任务。我知道台湾中学生有类似的情况,我请舅舅给我寄些台湾的英语资料来给我参考。很快,他收集一些中学英语测试题和一本台湾翰林出版社编写的最近15年全台湾大学联考的试题集给我寄来。这本题集使我眼界大开,了解到当时世界英语测试的题型和趋向,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当晚见面,他告诉我,到台后他进一步深造,又抽调去接受一年多的英语培训,后来就负责外事工作。在我们谈话过程中,他不时英语脱口而出,我和老伴深感惊讶。他因为结婚迟,孩子小,家庭负担重,后来提前从军中退役,转到民营企业工作,曾在外资企业当顾问。

他今年88岁,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走起路来比我80岁的人还稳健有力。他给我们送高雄各种各样的精美糕点、糖果。我送他自己写的《体验加拿大》一书和我记录父母生平的材料,还有一张我们母子3人1948年的照片,让他再次回忆我们当时的情景。他拿出皮夹,里面装着我前年寄给他的我们老俩口和弟弟在故乡高市村的照片。我们谈到深夜才依依作别。我们都已过耄耋之年,光阴不再,我们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1/96711/2.jpg
(图2:我送给念高舅我们母子仨1948年的照片)

以后几天,我们在西岸沿台湾海峡由北而南,再在东岸沿太平洋由南而北,最后又到达台北。事先电话联系,台北青田同乡会的朋友们决定宴请我们,一起见面座谈。同乡会的名誉理事长夏汉容先生亲自和我们团的地陪张先生见面,办好相关手续,让我们离团几个小时。夏先生领我们到中山北路的海霸王旗舰店,其他3位朋友已等在那里,他们是青田会刊总编辑留问政先生、编委张庆华博士和杨少赣先生。在台北会见乡亲我心情激动。

我在2009年在加拿大时就和夏先生通过电话。2010年我回到咸阳,听说陈履安(陈诚先生的长公子)和夏先生率领台湾青田同乡会代表团要回青田高市村,为高市学校和台北辞修中学(陈诚先生字辞修)建立姐妹学校的友好关系。我1939年曾在高市学校读初小一年级,是他的老学生。陈诚先生在30年代初就大力支持兴办这所学校,为学校建起4层的教学楼,顶层是学生宿舍,还有办公楼、教师宿舍楼,这些设施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此四乡子弟都纷纷来我们高市上学,带动了青田的文化发展。

陈诚先生60年代去世后,在台的乡亲建立辞修中学纪念他。现在辞修中学教风、学风都很好,在台湾有一定名气。两所和陈诚先生有关的学校建立姐妹关系,这对青田、对台湾都很有意义。我闻讯后也想参与这一盛事,同时见见夏先生,于是专程从陕西返乡,有幸见到了陈、夏两位先生。那天青田县的领导和各方面人士都来我们高市村,庆贺青田和台北友好关系的新发展。

夏先生和台北的乡亲们多年来为两地的友好交流作了很多努力。青田同乡会每年捐款资助青田当年考上大学的清寒学生,为青田的学校购买图书和教学器材。同乡会的资金全部来自全球青田同乡的捐助,而同乡会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出力,每一笔支出都清清楚楚。这些老先生都七老八十,以耄耋之年为故乡尽心尽力。夏先生是一位热心的长者,深得青田同乡拥戴,在同乡会服务多年,现在是名誉理事长。

同乡会的刊物《青田会刊》创办已近半个世纪,会刊是联系乡亲的纽带,免费提供给乡亲阅读,经费全由乡亲资助,目前已发行到12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会刊109、110两期连续发表了我写的《回忆父亲》。在父亲去世50多年后,在他冥寿100周岁时,我能向乡亲回顾父亲的一生,深感宽慰。

我和留问政先生神交已久,他主编的《青田会刊》最近一年来每期都刊登我写的文章。我们经常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他同时又是《台浙天地》的总编,他告诉我这两份刊物联系青田和浙江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深受欢迎。

据统计,青田75万人口中有25万在国外发展,是国内很有名气的侨乡。我们高市村在塞尔维亚就有几百人,我弟弟家就有5人。这些青田人身在天涯,心怀故土。每逢旧历新年,就迢迢万里飞到上海,再租车由浦东机场直奔青田。年后去福建、广东或义乌,用集装箱采购国内产品运往所在国,在那里打拼又是一年。他们年幼的儿女往往留在青田,由老辈抚养。

我和张庆华博士交谈时发现,我和他竟然是杭高校友,他1951年读初一,我是高二,当时市上把金沙港杭州市立中学的初中部并入杭高,因而改名为杭一中。他只读了一年,后来举家离开。他是美国的双博士,现在经营化工企业,想去大陆发展。杨少赣先生1944年生于上饶,我当时也在上饶,父亲在第32集团军任职,驻扎在上饶沙溪镇。他父母和陈诚先生家关系密切,对高市村很了解,我们很有共同语言。

餐前,一起合影,乡亲们给我赠送在台的青田同乡会编写的16开本《青田县志》上下两大册、中国名县市系列丛书《青田》、《青田在台新世代》等书和《台浙天地》创刊号和第六期,我给每人送《体验加拿大》,另富平柿饼一盒–我特地介绍是陕西风味特产,来自习近平老家富平。他们请服务员将其一分为四带回家。留总编说照片将在下一期会刊上刊登,并叮嘱我写点游台的感想。

当晚吃日本料理,颇为高级。我只顾谈话,食不辩味。餐后,留先生因住桃园,要赶车先回,张博士开车送我们去淡水,夏、杨两位先生陪同,杨先生对那一带熟悉,作大家的导游。情人桥上看淡水灯火辉煌,倒影在水中,别是一番景致,有些摄影爱好者在专注地拍摄瑰丽的夜景。10时过,几位乡亲送我们回亚太大饭店。我们打电话给张导,表明已归队,这是大陆人台湾游的一项手续。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11/96711/3.jpg
(图3:青田同乡会的乡亲给我赠送有关青田的资料)

乡亲们在谈话中说,看到大陆的乡亲来台访问,他们感到很高兴。他们一致表示,从长远看,大陆和台湾总是要统一的,听了这些心里话,我和老伴感到热乎乎的,此次宝岛游使我们终生难忘。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