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跟家人和朋友说“谢谢”
2012-07-05 19:49:0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这是一件好几年前发生的事情:那时大女儿刚刚成为学校乐队的小号手。有一次,她让我将忘在家里的小号嘴(Mouthpiece)送去。等我赶去学校的音乐教室时,听到里面正在排练,透过门上的玻璃窗,清楚看到老师站在前面拿着小指挥棒指挥。

我不好打搅他们,便站在门外等着。一曲终了,老师扭过头,笑着走到门前,开了门迎出来。原来她早就发现我站在外面了,也早就猜出了我的来意。我把小号嘴交给老师,彼此说了句“Thank you!”

这时,坐在乐队中间的大女儿看到我,也站起来向门口走来,她接过老师手里的小号嘴,跟老师说了句“Thank you!”朝我笑了一下,就扭身向自己的座位走去。老师大声说:“You have to thank your mom!”(你要谢谢你的妈妈!)大女儿停下脚步,扭回身子,不好意思地笑着冲我说了句“Thank you!”

“你要谢谢你的妈妈!”老师的这句话在我耳边萦绕了好几天,生长在加拿大的大女儿从小就会唱“Please and thank you,they are the magic words。”把“请“和”谢谢“视为魔语,而且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也向来都是 “请”和“谢谢”不离口的,这一次是怎么回事了呢?后来,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大女儿谈起这件事。

“我们今年夏天去北京的时候,在大姨家,还有和三姨姥姥一家一起吃饭,跟你的同学一起吃饭,他们都说我们说了太多的谢谢,没必要,所以,我就不想说了!”大女儿解释道。

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一年的暑假我带两个女儿回国,她们的大姨和三姨姥姥确实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说话老是这么客客气气的,一家人不用这么多讲究!”我的父母因为来多伦多探亲过几次,对这里的礼貌语言很是熟知,在边插话解释:“这是人家的习惯。”“可咱不习惯呀。”记得孩子们的三姨姥姥这样说。

我的同学更是说我不仅变得很见外,还把两个孩子培养的好像不是一家人一样,跟自己的妈妈也总是说那么多“谢谢”。最劳神的是,她们说完“谢谢”,还得回一句“不客气”,真是不嫌嗦!看来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了。

“那天老师提醒我说要谢谢妈妈,真让我感到我怎么像幼儿园的小孩子了,还得让老师提醒说谢谢。”大女儿又疑惑地接着说:“到底要不要和你们说谢谢呀?”

她的疑惑,让我想起了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问著名学者张中行:“您曾经有个朋友生活比较困难,每到年节的时候,您都寄钱给他,但他这一辈子都没有对您说过一个谢字,您却仍然把他当成生平最好的朋友?”张先生回答说:“能交到两个永远不说谢的朋友很不容易,人生能够交这样几个朋友最好,你得到人家的关照不说谢,人家得到你的关照也不说谢,心里边想就应该是这样子……”

访谈中大有“人生得一可以不用说谢的知己足矣”的味道,这“不言谢”甚至还可以说成是一种境界。还有我们常说的 “情重不言谢”,“大恩不言谢”,朋友间能真诚到不说谢,那是很了不起的,表明心灵间没有什么距离。跟朋友间都不言谢,更何况家人呢?

“噢,和我们在加拿大不一样!我们要是不说谢谢,真的感觉很不好。”大女儿明白了为什么她的大姨,三姨姥姥和我的同学不习惯她们总说“谢谢!”

“难怪我的同学里,有刚从中国来的,他们就不怎么说谢谢,看来,是我们的规矩不一样而已。”大女儿接着又说,她这样的联想让我多少有些意外。

我继续提醒她:“所以说,我们在加拿大,就得按照这里的规矩办事,你也应该跟你的同学讲清楚这里的习惯,无论对谁,即使是家人、同学、朋友,也不论是大恩大德,还是小恩小惠,都得说谢谢。等我们回到中国的时候,就得按照那里的规矩办事,这就是入乡随俗。否则,别人就会觉得我们有些奇怪,不懂规矩,格格不入。”

其实,我们所说的“不言谢”,只是不把“谢谢”二字挂在嘴边上,并不代表着不感恩,不报答。我们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句,还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此大恩大德,真不是一个“谢”字所能表达得了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说“谢谢”呢?曾经看到过一篇相关题材的文章,文中是这么归纳的:此人无大恩、大德、大礼、大义给予您;此人不是您的家人;此人不是您的好友;但是,此人需要您帮一个小忙。比如老弱病残孕者,好不容易挤上了公共汽车,一个素不相识的红领巾主动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您了,这个时候就得赶紧说“谢谢”。

听完我的这么多讲述,女儿彻底地明白了。从此,继续保持“谢谢”“Thank you“不离口,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同学朋友。后来再带她们回国,虽然刻意减少跟家人朋友说“谢谢”,但是,所用的礼貌客气语言,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多的。遇到有人说她们不用这么见外,她们也都理解其中的原因,不再困惑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