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冬暖夏凉的印第安回音溶洞
2012-07-31 12:22:4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当我们从气温高达37度的酷热的户外,鱼贯步入黑漆漆的地下溶洞时,每个人都不禁发出“哇!太凉快了,太舒服啦!”的感叹。

这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距离我们此行住宿的宾州州府Harrisburg大约20分钟车程的印第安回音溶洞(Indian Echo Caverns),有介绍说:印第安回音溶洞在17世纪曾被誉为“美丽的地下世界”,有个叫威廉-威尔逊(William Wilson)的,他的一家于1802年至1821年居于洞中,传说当时威尔逊试图阻止他的妹妹谋杀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失败之后,他就在这个溶洞里做了近20年的隐士。溶洞于1929年开始对外开放,成为当地一个旅游点。

入洞前,导游告诉大家:“溶洞里冬暖夏凉,是古老的印第安部落的住所。他们冬天在里面避寒,夏天不仅是凉爽的居所,还是很好的储存食品的地方,洞里全年恒温52华氏度。”站在身边的大女儿连忙问我:“这是摄氏多少度啊?”“5/9 X(52-32)。”我把换算公式说出来,她出乎我的意料地很快便答出“11度多一点儿。”

导游吩咐我们先进去的人原地等候后边的20多人都进来,正好利用这个时间让眼睛适应一下刚刚从明晃晃的户外进入黑暗地带。小女儿用手指捅了捅我,小声说:“你千万不能自己乱走啊,而且照相也得是导游让咱们停下来时才能照,不能边走边照。还有,千万别摸石头,不然,石头就不长了。”这些都是我们入洞前导游给我们的约法三章,还有一条:禁止携带食物和饮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石头能长,虽然很多年以前去过北京房山县的一个叫“石花洞”的地下溶洞,但那时好像也没听说“石头能长”。

等我们这一批游客都进到洞内,导游站在我们面前,把手里的手电筒的光照向周围的石墙,“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印第安人生活的痕迹,石头上面的字是当时印第安人留下的,还有地上的一个用几块石头堆砌的用于生火的火台。”

洞内分为几个部分:球形舞厅,彩虹屋,蓝屋,穷途末路屋,等等,大小钟乳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人们在此极力发挥想象力,于是,这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便被想象成大象,小兔吃萝卜,倒置的纽约城,巨型婚礼蛋糕,等等。其中,还有好几个传说故事,令人如同置身童话世界,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洞中有个别有洞天的水晶湖(Crystal Lake),早年水位比现在高,人们需要游泳通过。

“石头的生长速度是多少?”游客中有人发问。“150年长一个冰块大小(ice cube)。”导游回答。“石头真的会长啊!”我不禁自言自语。“你看,水不停地从石头上往下滴,就在不停地冲刷着石头,也吸收着矿物质,并在表面凝结,让石头变粗变长,不是像植物那样从根部自己生长。溶洞形成的原理都是地下水侵蚀石灰岩而成。”玮先生指着我们头顶上的正在滴水的石头不失时机地给我解释。我恍然大悟:“类似滴水穿石,是水的力量。”我想进洞之前导游提出禁止触摸石头,应该是为了防止人们的触摸而影响水对石头的影响。只是导游用了“grow”一词,直译成中文的“生长”,让我有些糊涂。

跟着导游在洞内走了大约45分钟,欣赏了大自然的奇观,学到了科学常识,也听了些江湖故事和民间传说,收获不小。

~~~~~~~~~~~~~~~~

<图说:印第安回音溶洞洞口外>

<图说: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图说: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图说: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图说: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图说:大象>

<图说:水晶湖>

<图说:婚礼蛋糕>

<图说:印第安人生火用的火灶>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