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奥运情结
2012-08-03 10:38:0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四年一度的夏季奥运会已经在英国伦敦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体育精英们汇聚在一起,争金夺银,扣人心悬的比赛场面此起彼伏,升国旗奏国歌,几家欢笑几家愁,都无不令人心潮澎湃。从1984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运动员首次全面参加奥运会至今的近30年里,我对奥运赛事的关注可说是跌宕起伏。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时正是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暑假,每天都在为建国35周年的国庆庆典而紧锣密鼓地排练的同时,还密切关注奥运比赛,看电视上的赛事转播,读报纸,听广播。曾为射击运动员许海峰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而兴奋不已,也曾为朱建华未能夺得男子跳高冠军而惋惜。那届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以15金8银9铜的成绩,令世人刮目相看。

高中时期,我是班上的体育委员,除了体育成绩好以外,家里为我订阅了好几份体育报刊,《体育报》,《新体育》杂志,《体育博览》杂志等等。每一期我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认真阅读,每天还分秒不差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

那一届奥运会前不久,我们历史课学习希腊章节,众所周知,奥运会起源于希腊雅典,历史科代表和历史老师商量安排我为全班做一次奥运历史知识的讲座。我凭借着自己阅读和收听广播得来的信息,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从古代奥运会,讲到现代奥运会,再谈到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曲折经历,以及本次全面参赛的准备。之后,同学们提出各种问题,其中最多的是让我对几项赛事做赛前分析预测。原本安排的20多分钟的讲座,最后竟说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说够。

1985年高考前夕,我放弃到手的保送去师范院校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报考新闻专业,则是源于自己当时不仅对各项体育比赛战况密切关注,更对赛场外的故事极为感兴趣。决定选学广播新闻,又是源于常常被广播电视上声情并茂的解说报道而感染。以体育记者的身份,从奥运现场发回报道,讲述运动员参赛背后的故事,成为我当时的理想。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举办时间是9月中旬到10月初,正是我大学4年级开学后不久,在学校上学期间看电视显然不方便,每天只能靠听广播关注赛事,周末回家才可以看电视和读报纸。那次奥运会上,中国只获得5金11银12铜,总分数居第8位。不仅远远落后于苏、德、美等体育大国,甚至还不及同处亚洲的韩国。奥运会后不久,涌现了“汉城不是洛杉矶”、“泪洒汉城”等数篇以中国运动员兵败汉城为题材的值得人们深思和表达强烈改革意识的报告文学。

作为正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上学的学生,这些都让我切身地感受到新闻工作者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毕业前更将“体育报道中的预测性报道”作为大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说是深受中学那次奥运讲座的影响。

1989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筹备组,1990年8月6日经济台正式开播,我在当时的新闻组分管文教体卫,作为一名记者报道体育赛场内外的故事的梦想即将实现之际,命运却又把我引向了自费留学英国之路。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那时是我自费留学英国的第二年,正在伦敦一家中餐外卖店打工。我是店里唯一的“楼面”,即在前台接单和接听电话等等,插空也帮厨房干些活儿。外卖店的厨房里有一台很小的电视机,我站在前台虽然看不到,但可以隐约听到声音,偶尔听见电视播音员激动地喊“China!”、“Gold!”,但是,却并不能确定获得金牌运动员的中文名字。因为当时看不到中文报刊,也没有普通话广播,对于曾经对中国运动员如数家珍的我来说,已经完全落伍了,感觉自己就这样被抛出了奥运之外。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我已经移民来到多伦多,大女儿刚刚出生几个月,父母也从国内来到我们身边,酷爱观看体育比赛的父亲因为在这里很难看到自己关注的赛事,特别是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比赛,感觉很不习惯。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地安排他们外出游玩,以转移注意力。记得父亲见到多伦多的公园里的游人仍然很多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在加拿大,并不是人人都在家看奥运会啊!而我也觉得自己关注体育的程度与当年简直判若两人。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我们家里的电视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当看到白岩松在电视上做奥运赛事转播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咱俩身高一样,志向也一样,祝你……!”这是白岩松在我的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白岩松不仅实现了他的做体育记者的志向,还成了著名节目主持人,成为我们那届学生的骄傲。

2004年雅典奥运会,正是父母来多伦多探亲旅游,那次邀请父母来,主要是想陪他们在加拿大,从加东到加西玩一玩。没想到,父母在北京办理签证时,因为体检耽搁了几个月的时间,致使我们的旅行不得不安排在奥运比赛期间。我们每天一回到旅馆,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虽然电视上所转播的比赛不都是自己十分关注的有中国参赛的项目,但还是看到了刘翔夺冠,以及中苏女排决赛的最后一局的精彩场面。

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2008年的新年一过,我便应国内一位研究体育史的教授之邀,成为他主办的“奥运之星”刊物的编辑,负责收集编写海外华人迎奥运的报道。也正是那时,我因一篇有关栾菊杰将代表加拿大参加北京奥运击剑比赛的文章而结识了《星星生活》。8月中旬,孩子们考完琴和乐理,我们踏上了加东自驾游的路途,再一次经历在旅行途中关注奥运赛事。这一次,两个孩子的热情显得十分高涨,每天早上一睡醒觉,和晚上一回到旅馆,就打开电视看奥运转播,跳水和体操是她们最喜欢的,也是中国的强项,她们不停地喊着“Go,China Go!”为中国队加油。

2010年暑假,我们全家回国探亲,特意去了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和水立方参观,还在水立方看了一场来自莫斯科的芭蕾舞团表演的大型全景芭蕾舞剧《天鹅湖》。

以前,对奥运会的关注多是夏季项目,很少看冬季奥运会。直到2010年,冬季奥运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当2009年12月冬奥火炬的传递到达多伦多时,我不失时机地前去观看。回到家,一边看照片一边给家人和邻居讲述。之后,玮先生说:不愧是学广播新闻的,果然声情并茂,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孩子们在听完我的讲解后,对我和火炬手的合影羡慕不已,要求一定要去看两天后星期六在密西沙加的火炬传递仪式。那天,我们早早地就到达现场,孩子们与冬奥会吉祥物合影留念,与现场观众一起等待火炬的到来,并为火炬的传递而欢呼。后来,她们也如愿以偿地与火炬手合影留念。

从那一届冬奥会开幕直到闭幕,我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每天都密切关注着赛事,一如当年关注洛杉矶和汉城两届夏季奥运会。而且居然还喜欢上了以前从来没看过也从来看不懂的冰壶比赛。

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我们都在家踏踏实实地关注赛事。如今看奥运会,虽然还身在海外,但与20年前大不相同,多种通讯设施的健全可以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赛况,特别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看到自己关注的比赛。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个参赛运动员们的备战情况。因此,一边看比赛一边给玮先生和两个孩子讲解,他们惊讶我怎么知道得这么多。我向他们解释:这就是体育报道中的预测性报道的重要性,看了那么多的预测性文章,再来看比赛,就能看出门道了。还有,别忘了我年轻时的志向,只是现在的听众只有我们家这几个人。

伦敦奥运会的赛程正在紧张进行之中,祝愿体育健儿们在比赛中不断创造出优异成绩!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