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加拿大“清华园”的前前后后
2012-08-31 12:37:2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要说中国的文字真是魅力无穷,耐人寻味。之前,只知道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被称作“清华园”,现在又把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也称作“清华园”,细细琢磨,这叫法也很贴切。

我们住在被人称为“清华园”的这个地方将近10年了,当年我们搬来时是在孩子们放暑假期间,后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回忆一下搬来这里时的情景,也怀念一下以前居住的地方。

大女儿出生后不久,我们先是在多伦多西北的宾顿市(Brampton)买了房子,相识的邻居中有一对不会中文的越南华裔夫妇,其它邻居有来自印度、乌克兰、伊朗、希腊、牙买加等等,很多家的孩子年龄都相仿,常常凑在一起玩儿。尤其是夏天,每天晚饭后,家家孩子都出来在外面一起玩耍,我们大人就聚在旁边聊天。

每年夏天我们还自发组织一次整条街的烧烤聚会,品尝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可以说我们生活得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对于多年在外生活的我们体会得是相当深刻的。因此,我们是相当不情愿离开他们的。

玮先生的工作是个经常变换地点的工作,那时他已经开始在多伦多市中心上班,除了多伦多市区,住在其它任何地方,他上班的方式都是开车去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去办公室。因此,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对他影响并不大。

邻居相处得很好,也不是为了上班更方便,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搬家的呢?而且一定要搬到“清华园”的呢?

我们在宾顿居住的6年期间,大女儿从两岁开始上学前班,直到上小学一年级,每年换一个学校。学校里几乎都没有华裔,班上也只有她这么一个是华人面孔。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这毋庸置疑,特别对于曾经在英国学习生活过几年的我和玮先生绝对是深有体会的。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人,不免还会带上有色眼镜,这从大女儿的老师在处理几件同学间的冲突中隐约可以被我们体察到,孩子的委屈和无辜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和老师甚至校长沟通过几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从他们的谈话中还能隐约感到他们对我们的另眼相看。直到大女儿代表学校参加地区的Spelling Bee取得第二名,情况才稍有好转,但很快又恢复原状,致使我们毅然决定离开那里。我和玮先生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英国上学的,都曾经感受过被人另眼对待的滋味,但是那时我们别无选择,现在,我们实在不想我们的孩子再在这样的氛围下生活。

还有一件事促使我们决定搬离那里:大女儿5岁开始主动要求学钢琴,成为当时我们这条街上唯一一个学琴的孩子,学校里好像也没有学琴的学生。那时小女儿才几个月,每天晚饭后,我陪着大女儿练琴,玮先生带着小女儿玩儿。后来有一次,玮先生临时有事回来晚,我带着两个孩子吃晚饭。饭后,大女儿还是很自觉地去练琴,但当时正是夏天,小女儿习惯了晚饭后出门玩儿,我于是告诉大女儿等爸爸回来再练吧!可是她却执意练琴,小女儿却哭着要出去。这样,我只好带着小女儿在门口和邻居孩子玩儿,请其他家长帮助多照看着,我还得时不时地透过玻璃窗去查看大女儿在屋里的情况。邻居们知道这件事以后,在夸奖大女儿自觉性的同时,我也看出了他们的不解。

自打搬来“清华园”,孩子们学琴不再觉得是另类,因为这里几乎家家的孩子都学琴练琴,有几个家长看到大女儿学琴进度这么快,还纷纷来取经。而且两个孩子都陆续加入了附近华人开办的儿童合唱团,既唱英文歌曲,去渥太华参加国庆期间的Unisong合唱节,还有每年圣诞节期间的相关歌舞剧演出。孩子也学唱中文歌曲,每年春节期间都去华人社区演出中国民族歌舞。这对于喜爱并擅长唱歌的大女儿,可说是如鱼得水。

她的性格也在那里磨练得开朗了很多,跟合唱团的老师们说起来,她们也无不感叹:你大女儿现在和刚来时真是判若两人,那时她很少讲话,现在不仅是合唱团里的骨干,还是其他团员的主心骨,外出表演时,她常常帮助老师管理学生。今年暑假大女儿应合唱团老师邀请,成为音乐夏令营的小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弹钢琴,忙得不亦乐乎,她也对自己的所学能有所用而相当地自豪和有成就感。

选择住在“清华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两个孩子多多接触中国文化,她们生长在西方社会,很是希望她们能成为一个集中西文化精华的人。

我和玮先生在国外二十多年,接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接触过很多西方人,甚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年多,和房东生活得如同一家人。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入乡随俗,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该丢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明德格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值得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要保持和传承的。

在搬来“清华园”之前,每当看到有组织的华人社区活动甚至孩子们感兴趣的华人开设的课外兴趣班,都特别想参加,但是,开车得近一个小时,来回在路上就花费近两个小时,实在可望而不可即,就连中文学校也距离非常地远。

搬来“清华园”的第二年,大女儿就进了住家附近的教育局开办的中文学校,虽然我们在家里一直和孩子们讲中文,但是却从来没接受过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特别是学习繁体中文。也听一些家长讲子女对学中文的困难甚至抵触。开始我也有类似的担心,没想到,学校老师真的是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两个孩子在那里学中文不仅没觉得枯燥,反而越学越有兴趣,每年都捧回学校颁发的学业成绩优良奖奖杯,还经常在个人才艺比赛中获奖。

校长甚至还把我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每年邀请我去学校的班级集体才艺比赛做评委,今年5月还以加东中文学校联合会的名义邀请我去多伦多汉字文化节的汉字趣味大赛担当朗诵和唱歌的评委。这对我这个来加拿大以后,一直都是围着孩子转,从来没有正式外出工作的人是个极大的鼓舞和肯定,以致自己在中文学校老师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也信心十足地成了教育局的一名中文教师,把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国文化视为己任。

今年6月,两个孩子所在的附近华人青少年管弦乐团演出了一场“中国名曲怀旧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近10首中国经典乐曲,从中国南方边陲云南的《瑶族舞曲》,到《西北风情》,从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新歌》,到江苏民歌《茉莉花》,再到美丽宝岛台湾的《高山青》,等等,所有这些都让她们了解了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风情,可谓是神游了一遍中国大江南北。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和玮先生离开中国以后,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中国胃”, 两个孩子也一直跟着我们吃中国饭菜。有时外出旅行,几天没吃中国饭,她们比我们还不习惯呢!“清华园”的购物便利是显而易见的,附近华人超市餐馆林立,这和以前我们每一个月开车出去近一个小时去华人超市购物堪称天壤之别。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华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种华人社团组织也此起彼伏,为我们提供很多方便。

早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时,就发表过一个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重新找到智慧。”也有学者提出:“再没有东方文明去拥抱科技的话,科学技术将把人类带向灭亡。”可见,中国文化正在被西方社会逐步认知和取其精华,我们作为华人一份子,就更不应该轻易丢掉。

我们从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上也惊喜地看到中国文化确实在悄悄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每年中国农历新年的庆典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华人。还有我们的几个非华裔朋友,他们对我们家厨房里贴在柜门上的《弟子规》相当地赞赏,甚至每次来我们家作客,都会让我给他们和他们的孩子讲解几条,他们对类似“列典籍,有定处。”“出必告,返必面”等条款都非常欣赏,觉得从小教会孩子这些规矩,真的是受益终身。还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等为人之道也很赞同。其中一位不止一次地说:中国人教育子女的方式真是了不起!

现在,中文学校里不再是只有华裔子女来学中文,非华裔面孔在不断地增加,他们的家长也能跟着用生硬的语调说出“你好”,“谢谢”,和“再见”。有报道说:前不久,美国华盛顿州的一所州立大学音乐系唱起了声势浩大的黄河大合唱,160多个学生,有合唱,有交响乐队伴奏,有系主任指挥,并且还在该市的春季中国音乐会上登台演出,掌声雷动。就连好莱坞也把中国的“熊猫”“花木兰”搬上了银幕。

“古代智慧现代化,西方智慧中国化,中西智慧全球化”正在形成一个趋势。当人们把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中顺应时代发展的精髓都揉和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伟大和美好。就好像中国游泳队在今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突破,成功的其中一点就是去澳大利亚训练,并且找到了国外训练和中国训练的契合点,相互促进和提升。我们每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来把中西文化融为一体。

搬来“清华园”以后,我们全家,特别是两个女儿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和生活以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从而可以任意地游走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这确实让我们感到很欣慰。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