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家书
2012-10-02 11:08:4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点心)有一次散步的时候,我和爸爸聊起叔叔写的回忆录中的《家书》一文,其中爷爷当年写给奶奶的,五字一句的家书,引起了我的兴趣。

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你爷爷的文章是写得不错的。当初他在银行做襄理工作,其实与金融或管理都没有多大关系。那个时候的银行,往来的多是富贾商贾,因此与他们的书信往来,需要有一定的文采,才能镇得住他们。所以你爷爷的工作,也就是银行的一个装饰而已。

也许因为是靠写字吃饭吧,爷爷把写字看得很重要,他不仅要求几个孩子练习书法,还要求他们给自己写信。爷爷那时候在上海上班,爸爸他们的信,由南通走到上海,全靠轮船通邮,爷爷收到信后,会逐一修改,再寄回去给孩子们改正后给他审阅。在这样的培养下,爸爸一家都习惯写信,彼此通告大家各自的近况,以及亲朋好友的最新动向,所以这么多年来,光这样的家书,我们家都有半张单人床那样大的两箱,如果加上因搬家而不得不处理掉的信件,恐怕这样的信箱还要更多。

爸爸这几年因为青光眼,无法再读信写信了,所以这次回去,系里为他做寿,他就嘱我给大家写封汇报信。大姑笑说:这下一辈的写信人已经成长起来了。

给亲戚们的信我是手写的。他们年纪都大了,虽然会用电脑,重要的信件还是喜欢手写的,就算我发邮件过去,他们也还是要不怕麻烦地打印下来。还有一个手写的原因,大约是与科技进步有关,现在的中文系统,每输入一个字或词,往往会有许多选择,有时候固然可以开阔思路,有时也难免被引跑了题。加之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这一辈还手写的,已经不多,所以我也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爸爸指令的敬意。

以往我回国的时候,先生会每天打电话和我聊上几句。这次回去后,他几次打电话没有找到我,不免怅怅,于是就改成写电子信。信不长,只是几句话,简短告诉我他都做了些什么,院子里的西红柿红了,南瓜摘下来了,邻居去海边买了活鱼送给他了,等等,都是很家常的小事。他知道我喜欢玫瑰,所以院子里种了几株,今年种的红色的那一株终于开了,他也会照下来传给我。那红丝绒一般的花瓣,还有那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常常会让我想家,还有家里的那个他。

当年上海的银行因为战事而迁到香港,爷爷也跟了过去,奶奶他们虽然过去住了两年,后来惦念老宅,还是带着孩子们先回了南通,于是爷爷又开始给奶奶写信。叔叔的《家书》里,就摘录了那段时期的几封信,其中一封,诉说了爷爷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结束战争的渴望,读来令人动容。大约知道就要完成差事回去了,虽然知道短暂的相聚很快会过去,但至少可以暂时停止漂泊,不用再唱送别的骊歌了,所以爷爷心情是相当不错的,也因此可以儿女情长一下了。

我想,他当时一定是嘴角含着微笑写下这几句的:吾计差可决,归期终不讹,但共闭门卧,长愿谢骊歌,持此聊相慰,君颜得毋酡。

爷爷的家书,让我想起远方的先生,他也会在电邮里逗我,我怕羞闪避,他还会笑着再进一步问:有什么可害羞的呢?

我第一次发现,外表严肃的爷爷,生活在那样保守的年代里,原来也曾有过和今日的人一样的顽皮。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