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随想:职业的变迁
2012-11-24 12:32:0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点心)回中国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去买耳机,赫然发现店主竟然是相熟的裁缝刘师傅。好奇中,我有许多问题要问,没有什么顾客,他慢慢一样样道来。做裁缝太累,且生意没有以前好了,现在卖手机套,耳机等小商品,收入和以前差不多,人却轻松好多。

说起来,我认识刘师傅快20年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商品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可是人们长久被禁锢的爱美之心,却如春雨后的小草一样,蓬勃生长。既然商店里的衣服贵且样式不多,人们就买来了布料,自己选样子打扮家人。那个时候的裁海湾华人缝店里,总是有不少日本的裁剪书,样子大方,很受顾客欢迎。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时尚杂志涌入市场,这个时候商店里的服装种类多了起来,可是好看的衣服却价格不菲。

当时象我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带着各种时尚杂志进入裁缝店,找相熟的师傅把选中的样子做出来。那时我们小小的大学校园里,就有好几位裁缝,刘师傅只是其中一个。他瞅准时机,大量招人,鼎盛时期,曾雇佣10个员工,他还开始进布料,方便顾客就近选购衣料,生意繁忙的时候,晚上9,10点去取衣服,员工们还在加班。

那时候的中国,买成衣的人还是不多的,除了找裁缝师傅做,有些人还自己做些简单的裁剪,自己在家里用缝纫机做。好友的妈妈有一个假期就为她做了10多条裙子,令我们这班同学羡慕不已。

进入90年代末期,市场开始变大,经商的人更多了,全国各地的衣服开始在国内流动,竞争激烈带来了服装业的繁荣,衣服的种类多了,价格也便宜了起来,再加上新生代的生活习惯比上一辈的潇洒,他们没有多少后顾之忧,把大步部分工资都用来置办衣物,几乎每周都添新衣,裁缝们的手艺已经无法满足爱美的年轻人的需求,性急的他们也更倾向于看上就买的消费方式,裁缝这一行业日渐式微。

伴随着服装市场的繁荣,中国的经济也开始进入腾飞期,工厂多了,就业的渠道也多了,出来闯世界的民工已不再满足利小活多的裁缝行业,他们开始大量流入工厂,并享受起加班带来的双倍工资。种种变化冲击着刘师傅的家庭作坊,他终于在两年前结束经营了近30年的裁缝业,转向了电子小商品市场。

如今我们学校里仅有一位裁缝还在坚守自己的岗位。听妈妈说,现在找他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的帮手少了,人也老了,所以如果要找他做衣服,得耐心地等待半年。我很想知道,继他之后,我们学校里还会有谁来靠这门手艺在家里谋生呢?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