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话吃喝
2012-12-24 10:37:3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逢年过节,人们都在同一时间里有了假期和空闲,此时是相互走动聚会的好时机。而聚会又一定少不了吃,现在的人们不再为能填饱肚子而犯愁。但是,吃喝,特别是在节庆的日子里,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喝,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同吃一盘(锅)饭菜,同饮一壶茶和一瓶酒,共叙同一话题时,这其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吃与喝本身。人们能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坐在一起,吃在一起,喝在一起,聊在一起,其实就是进入了同一个主题,分享着同一种情怀。聚餐,也可说是人类群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说到吃,这在中国文化里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有人甚至说中国文化就是“吃”的文化,一句“民以食为天”便一目了然。吃饭是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食物就是生命之源。而请人吃饭,就是给人食物,是一种很重的情谊。大家在一起聚餐,吃同样的饭菜,就有了共同的生命之源。

食物本身是具有“养”和“疗”的作用的。利用食物来影响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方法叫做“食疗”。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的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长远的健康的养生行为。

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中餐馆开到哪里。曾经,开中餐馆是海外华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是安身立命之本。现在看来,这应该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中餐馆大多采用中国风格浓郁的装饰来营造异域风情,吸引当地客人。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今天,如何保持膳食平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食物不仅有荤素搭配,还有酸碱平衡,酸性食物和碱性食品平衡进食,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

此外不难发现:中餐在做法上,无论是煎炒蒸煮,还是油炸凉拌,很多都是将主料和佐料,荤食和素菜混在一起下锅和端上桌的。而并不是像很多西餐的做法,肉是肉,鱼是鱼,主食是主食,蔬菜是蔬菜,就连胡椒盐等调料都是各自独立的。这从烹调学、营养学和食疗学上都是合理的和值得提倡的,而且还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交融”的群体文化意识。

说起健康饮食,就不能不说现在所提倡的“吃饭只吃七成饱”。医学界认为,这是有益于健康的好习惯,并称之为“微饥饿状态”。营养学家麦卡提出: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限制热能摄入,从而长期处于微饥饿状态者的寿命,要比终日饱食者的寿命长20%以上。科学家们还推断,在长期限食的情况下,人体的代谢系统会产生调节作用,减慢机体的代谢率,使自己机体的消耗量也相应减少,以降低生命运行成本,从而留住更多的“柴”为延长寿命燃烧。听说在台湾,有个餐馆的名字就叫“七分饱小馆”,当客人点菜太多的时候,老板娘就会提醒说:“不要吃太多哦!”

“用肚子吃饭是求温饱,用嘴巴吃饭是讲享受,用脑子吃饭是保健康。”人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看来,真得在“吃”上多动动脑子,千万可别干“病从口入”的后悔莫及的事。

其实,中国人重视吃,不仅仅是说讲究“吃”本身。我们还能从中国的文字里看出“吃”的重要地位: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嫉妒叫吃醋,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特殊关照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犹豫不决叫吃不准,体验叫品味,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等等。此外,还有吃苦,吃不消,吃官司,吃闭门羹,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哑巴吃黄莲……难怪有些海外学中文的人说:要学好中文,必须得搞明白“吃”的含义。

由此看来,要想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中国文化, 有关“吃”的部分,是一定得要好好研究,真正“吃透”才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