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孝敬你们,故乡的父母?
2013-02-11 09:00:5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古往今来,亲人间的离别都是痛苦的,身在海外奋斗的我们,和远在故乡的父母亲人,对于这种痛苦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堪称是切肤之痛。这痛苦不仅仅是在离别时的瞬间,更是离别之后,精神和感情上的折磨。春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比任何节日都需要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是大学毕业后一年自费留学英国的,记得走之前,我的姥姥说:“你从小就离不开你妈,放暑假来姥姥家住两天就哭着要回家,想你妈,这回跑出去那么远,你就不想家?”姥姥这样挽留的话对当时急于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我来说没有丝毫作用。于是,姥姥接着又嘱咐说:“出去看看,一年半载的,就回来啊!可千万别不回来!”现在回想起来,那年姥姥是77岁,这无疑是她这个年龄的人的真实想法。

我的父母在我出国的时候,还年富力强,他们当时对我出国的选择抱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于是,我义无反顾地飘洋过海到了地球另一边,经历二十多年的海外奔波谋生,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到了当年我出国时姥姥的年龄,到了需要子女围绕身边的时候,是需要人照顾的七老八十的老人了。

好在我们兄妹三人中,有我的姐姐与父母同住一个城市。最近几年,我们常常与远在英国的哥哥一起商讨父母的养老问题,想出的几个办法都遭到父母的反对。去养老院不行,请保姆也不同意。后来,看到有专家撰文说:子女不在身边,就把父母送去养老院,这对子女来说,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但是,有的老人却是不愿接受的。如果家里请保姆来打扫卫生买菜做饭,老人在一边看着,反而会使得尚能行动的老人在这种置闲中加速衰老,更不要说万一对保姆工作不满意而带来的心理烦恼。

也曾听有朋友说:“给父母钱吧!可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接受。以前给支票,父母根本不存去银行。拿现金给他们,他们转手就交给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外)孙子女。”这其实不难理解,做父母的都很清楚子女在外拼打不易,如果自己衣食无忧的话,是不愿接受钱财的。

由此说来,孝敬父母必须考虑到父母的实际情况和真正的需要,“孝顺”就是顺着父母的意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衣食无忧的父母更需要子女的精神赡养。感谢通讯设施发达的现在,可以随时一个电话、一个视频、一个微信地相互往来。

前几年,有一位朋友回国探亲,当她推开家门,看到自己两年未见的父母不仅腰背弯了下去,行动也明显地缓慢了。于是,她放下行李,抱着母亲大声痛哭。从此,每年她都尽力安排时间回去看望父母,她说她要亲眼见证父母的老去。除此之外,她真的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每次回国探亲,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母亲一起在厨房做饭。最近的一次回国探亲,年近八旬的母亲说:“我现在做家务虽然不如以前麻利,但是说明我还能动,还不老,你应该高兴。如果真的到了不能动的时候,那才是麻烦呢。” 有几次,80多岁的父亲也亲自下厨为我们烹饪他的拿手好菜。此情此景,我不知是该如母亲所说高兴呢,还是该心疼,只是不声不响地在厨房里继续做着该做的事情。

听过一首歌《孝敬父母》是这样唱的:“……孝敬就是帮父母忙忙家务下下厨,瓜果梨桃买给父母尝尝鲜,订份晚报常为父母读一读,孝敬父母,常把爱当作儿女的礼物……。”这扣人心弦的歌词是我们每个离家的游子不仅要牢记,更是要尽力去做的。

常常听到有人说,回国看望父母,看一次,少一次,说不定哪次一走,就再也见不到了。说这话的和听这话的心里都如同刀割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在得知国内父母病危的消息时,立即办理签证,买机票,即使需要转机,即使比平时票价更昂贵,只求能尽快赶回到父母身边。其中有的朋友此行就是为父母送了终,也有的在医院照料数日,返回后不久得知父母辞世。也不乏国内亲友隐瞒家中父母亲人去世消息,而当数月甚至数年后得知他们已经不在世时,懊悔自己没有看上他们最后一眼,送上他们最后一程。

有一份《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从1978到2011年,中国共有224.51万人出国留学。据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估算,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等地区移居国外的新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人。这些留学生和移民离开中国的同时,就留下了一个庞大的留守群体。他们不同于城乡迁徙所导致的空巢现象,这些老人面对的是更远的距离、更大的文化差异和更难填补的思念。

曾有报道说:一位记者问比尔·盖茨,人世间最不能等的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他说的不是机会,也不是什么商机。比尔·盖茨回答说:“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此话正好与中国那句古训“子欲孝而亲不待”相吻合,远离父母亲人的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事业和赡养老人,孝敬父母和养育下一代之间找到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共同话题。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