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八十八
2014-11-29 06:01:4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我老汉,今年八十八那么咿呀嘿!……”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总少不了这样的场景:寒冬的夜晚,临睡觉时,我们兄妹三人趴在被窝里,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父亲手拄一根木棍,用浆糊把白菜帮子粘在下巴磕上当胡子,扮成八十八岁的老汉,自编自唱自演,引得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大笑,为我们枯燥单调的生活平添不少乐趣。然后,我们就带着这欢歌笑语进入梦乡。那时,我常常在脑子里努力想象着父亲八十八岁时会不会是他所扮演的这个样子。

上个月,父亲迎来了八十八岁寿辰。

母亲寄来的照片上,父亲神采奕奕,面前摆放着姐姐买来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桃,以及今年暑假我们回国时我的两个女儿提前精心制作的生日卡,上面有着我们每个人亲笔写下的祝福和签名。哥哥也特意赶回去为父亲祝寿。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成长历程,父亲很是善于想方设法丰富我们的生活。

办家庭画展,这个活动在当时还惊动了我们小学的美术老师。我们每人按照规定时间提交作品,父亲在屋子里拉两根绳子,把收上来的所有作品都夹在上面展出,请我们的美术老师来做裁判。记得哥哥画的是线条复杂的钢笔画,我和姐姐画的多是汽车轮船等儿童蜡笔画。

父母一直都在教育部门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作为生活在农村,却并不耕种农田的我们来说,吃菜是个大问题,几乎每个周日,父母都要骑自行车将近一个小时到城里去买菜,冬天,几乎每天每顿都是吃冬储大白菜,偶尔能有样其它蔬菜来临时改善一下。记得有一次家里蒸了一锅芋头,我们个个馋涎欲滴,父亲在从锅里往外拿刚蒸熟的芋头时,用双手把每个芋头倒来倒去,也许是因为烫手,也许是以此拖延时间,故意逗我们。更绝的是,当我们把各自分得的芋头吃光,还意犹未尽的时候,父亲神神秘秘地从上衣兜里又掏出一个小芋头来,惊讶之余,我们纷纷上前抢夺。至于父亲什么时候趁我们不注意把芋头藏进兜里则一直是个迷。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的形势十分紧张,当时母亲离家入围一个月出小学毕业升学统考题,姐姐进城去姥姥家被困在那里回不来,我正面临大学毕业,校园里几乎没有学生和老师。家在广西的同窗好友来到我家小住数日,父亲每天给我们做饭,当局势稍有好转,公交车通行之后,父亲带领我俩去北京西石景山游乐场,硕大的公园里,只有我们三个游人,我和同学把每样游戏都玩儿个遍,父亲还给我们拍了许多照片,成为我们大学期间最珍贵的记忆。至今见到她,我们总要回忆一番。

移民多伦多后,两个女儿相继出生,父母都及时赶来帮忙。小女儿出生时,母亲和我还有玮先生的主要精力都在新出生的小女儿身上,父亲就主动担当起陪伴大女儿的任务。那时大女儿正在就读半日制的幼稚园,每天大女儿从学校一回到家,总能惊喜地看到父亲用彩笔特意为她亲自画的大女儿喜爱的英文图书里面的插图,这些插画我们至今还保留着。此外,父亲还坚持每天和我的大女儿一起读中文图书《西游记》,边读边讲边表演,令她一点儿没有因为妹妹的出生而有失落感。

孩子们长大后,我们带着她们回国,父亲常常陪孩子们打扑克牌和下棋。他教会了我的两个女儿争上游,两个女儿教会了他“Go Fishing”的扑克牌玩法。今年暑假回国,父亲又教会了她们下中国象棋,还带她们在楼下拍照,讲解小区内所种植的果树品种。临别时,父亲和我的两个女儿约定:“下次回来,把国际象棋带来,我要和你们学下国际象棋。”真是有点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父亲除了想方设法丰富我们的生活之外,他自己本人也是个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人。父亲潜心研究蒸馒头技术,是远近闻名的蒸馒头高手。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需和一盆发面,第二天晨起第一件事就是蒸馒头,馒头一上锅,他就外出晨练,这样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以致他常去锻炼的操场被他每天走马步转圈而踩出一个明显的大圆圈。这不仅让我们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馒头,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更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退休以后,父亲爱上了摄影,常常不辞辛苦地背着沉重的器材,拍摄风土人情,并与他人分享。

父母曾来多伦多探亲四次,每次来多伦多,父亲都坚持写“旅加日记”,里面记录了他在多伦多的所见所闻,他用自己的视角来看这个西方国家:垃圾怎样分类、超市如何购物、社区公园和图书馆里的便民设施,等等。也记录了他的两个外孙女儿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家庭日常的生活,一本本厚厚的日记本,写满了他的好奇、新鲜、不理解、甚至感叹,非常有趣。现在提及这些,仿佛又回到我们当年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

父亲八十八岁寿辰之际,忆述这几件生活琐事,每一件都是充满着爱的小故事。也从中得到启示:只要肯花些心思,就能把平淡的生活过得有创意。父亲的这些言传身教,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谓受用终生。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