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安门情结
2015-10-17 06:00:0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今年中国国庆节是在国内过的,这是出国25年来第一次在国内过国庆节。10月1日国庆日当晚,姐姐特意开着车带我行驶在东西长安街上,为的是让我欣赏国庆夜晚的北京,特别是华灯齐放的天安门夜景。她说,前不久的9月3日大阅兵之后,就曾以这样的方式让行走不便的父母坐在车里欣赏天安门,父亲每年十一国庆节都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天安门拍照,这就是“天安门情结”。一句话,也勾起了我的“天安门情结”。

众所周知,天安门位于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天安门高度浓缩了中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成为举世瞩目、令人神往的地方。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是70年代传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的经典歌曲。我还没正式上小学,就跟着长我两岁的姐姐班上的同学一起,用红印泥和黑墨汁充当化妆品,手舞彩色纸条,去农村生产队为农民伯伯演出这首歌的表演唱。那时还经常做一种考眼力的智力题,就是给画面上的物体挑错,其中常常出现天安门城楼的图画,画面上的天安门城楼或者是缺少的标语,或者是城楼上两边的红旗向相反的方向飘扬,再或者是城楼上的国徽被略去,等等。

至今我都觉得这样的练习,让人对天安门城楼的每一个细节及所在位置都了如指掌,铭记在心。虽然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足以拥有一部相机,但人们都爱在天安门前留个影,天安门广场上的立等可取快照生意很好地满足人们这一需求。在姐姐上小学一年级那年的国庆节,我们全家在天安门前的合影成为我们童年为数不多的照片中的珍品。

正式上学以后,语文课本上出现有天安门的图片和相关课文。印象最深的是初中一年级时有一篇天安门广场的说明文,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本校应届高中毕业生,学这篇课文时,她组织带领我们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实地考察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及其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并不多见。可惜,这位老师才教了我们一个多月就被选送大学深造,等她毕业返校任教时,我们都已升入高中,无缘再坐在她的教室里,我们在天安门前的全班合影成为珍贵的纪念。

高中三年级开学后不久的1984年国庆35周年游行阅兵式,我们被安排在农民方阵里,手举麦穗棉桃,伴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走过天安门城楼,无比激动和骄傲,半年多的辛苦排练一点儿没耽误我们第二年的高考,继续保持100%的升学率,致使时任校长随后不久调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上大学时,学校位于北京东郊,每周往返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家和学校时,必经天安门。毕业后工作,每天上下班也都经过天安门。坐在公交车上,每次都要特意看一眼天安门城楼,望一眼广场,真是百看不厌。

出国以后,每次回国,都必去天安门朝拜。今年的国庆节,除了随姐姐一起欣赏夜景,也于国庆日第二天,特意赶去拍照。那天北京晴空万里,天安门城楼在蓝天映衬下,格外光彩夺目。如今去天安门广场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需要经过安检,还需走地下通道。清晨不到7点,天安门广场上已经人潮如织,各种旅行团体浩浩荡荡,人们仍然习惯在天安门前留个影,也仍然有做快照生意的。不过,绝大多数的游人都是人手一机,而且照相器材日新月异。

回来后,我把拍得的照片传到电脑上,给重病卧床的父亲看,给因照料父亲无法脱身的母亲看,小小地弥补了他们今年国庆节没去天安门的缺憾。也给远在多伦多的两个女儿看,满足一下她们的天安门情结。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