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方言,不是“日语”
2004-11-17 19:31:1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 老广)读过贵刊159期红蚂蚁先生的“汉语还是日语”大作,对一个“山东秀才”隐在香港方言中的迷惑,十分同情和理解。针对这篇文章,发表一些意见与他商讨。

本人出生于香港,曾在中国北方工作过多年,对两种语言均有过接触。

“燕梳”二字,自孩提时,五十年代已在香港存在,至今超过半世纪,回归后仍未消失,“贴士”二字亦然。故词语的生命力绝非一纸禁令,一张 ,一篇批评就会始他们从老百姓的口头和社会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上消失,它们甚至流传转播到海外。

外省人概称的广东话,其实是指“广东话”,广东省的方言较复杂,广东话起码包含三个地方语系:潮汕语系,四会语系(又称台山话),广州粤语系。广州话使用范围在广州及附近四乡(南、番、顺),广州为省会,俗称广州话为“官话”,通行全省。广州方言与潮汕方言及台山方言有些词语相差甚大,有时甚至无法沟通,要用翻译。但文字则是统一的。

解放前香港人用广州话。解放后两地的词语就发生了变化,一个改姓社,一个继续姓资。大门紧闭,不相往来,各自的词语就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语言本身没有阶级性,全民使用,但词语随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而各自发展。香港北边的“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低标准,瓜菜代”等口号词语不会在香港老百姓口中出现。

在执政者清除帝国主义文化的指导下,语言无可避免被波及。英语曾一时定性为“帝国主义”语言,所有中学禁设英语课程,以俄语代替。甚至代数几何图例中的ABCD也改用甲乙丙丁来取代。自然与英语有关系的词语全部取缔,以免“买办”文化的入侵。“燕梳”、“贴士”二字的命运可想而知。

解放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政府采取了“从摇篮到坟场”的一揽子全民福利措施,包办每个人的生老病死。“燕梳”或保险就没有存在的需要了。

香港与广州不同,继续走资,“燕梳”大行其道,什么都要买“燕梳”,作家的手,演员的脸,模特儿的腿……”燕梳”二字流传下来,没有消忙,而流传至今至此.

香港在回归前,一直受英国殖民地文化及统治者的语言影响.中,小学课程英语为主.以广州话为主的香港方言就异化、殖民地化,英语化下去。

所以受英语影响及因此而派生的香港方言,如“燕梳”、“贴士”得以保存及发展。
我可以从香港的报刊找几个例子:

“去急(口急)弗”(KEEP FIT)

“开派对”(PARTY)

“买士担” (STAMP)

“吃派“ (PIE)

“吊威也” (WIRE) 演员表演腾空而用钢缆将之吊起。

至于“贴士”有两个常用意思,“小费”和”窍门“。

解放后,”小费“已经全部取消,而香港的“贴士”越来越广泛发展。

我以为,像“燕梳”、“贴士”等受英语而产生的香港方言,如果老百姓喜闻乐见,自然接受,惯于使用,易学易用,准确无误,约定俗成的话,又何必大多数,正统、纯粹、规范的大旗下对区区一个小地方的方言赶尽杀绝呢?何况,禁了“燕梳”“贴士”等词,难保其他方言词语不会出现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禁得了吗?

是否一定“燕梳”比“保险”差,”小费“一定比”贴士“好!可否来个兼容并包,在并存的实践中,让时间来考验孰优孰劣,自然就会汰弱留强了。

现代汉语中,吸收外语也是正常的,音译或意译,然后民族化,变为民族语言一部分。

“巴士”能否代替“公共汽车”?香港方言中的“中巴”、“城巴”、“大巴”、“中巴”、“小巴”是否一定要改成“公共汽车”,“中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

“的士”是否改回用“计程收费出租汽车”?现在报章上出现的不仅用“打的”、“面的”,还有“哥的”,“的嫂”。

语言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流、溶合,互相吸收,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五彩缤纷的语言世界。无论世界语学者如何努力去统一,看来是白费力气的。

试观世界各大民族的语言词典中,莫不编有一本庞大的外来语词典,注明该词的原始出处,如何发展,将之尽写文字化,民族化,变之为本族语,纳入自己的民族语言宝库。

打开一本英语词典,看看一些被吸收的汉语:

KO(W)TOW 叩头,磕头

KUNG、FUNG 功夫

OOLONG 乌龙(茶)

CONFUCIUS 孔夫子

TAO 道家

TAI-CHI-CHUEN 太极拳

DIM-SUM 点心

当然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除汉语外还吸收发、德、俄等语言,收为英语。

一个区区几百万人口使用德方言,决不影响以亿计德人口的语言,吸收外语并不妨碍汉语的纯洁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纯金也只达到九九九九而已。汉语历史悠久,发展完善,内容充实,应用广泛,这使其不断图故纳新,吸收世界各民族的精辟语言,不断壮大,才能维持其强大的生命力。试看历史上曾经强盛一时的拉丁语,至今衰落,只剩下文字而无语言吗?

汉语在吸取外语时,一方面要吸取其精髓而壮大,丰富自己,另一方面要排斥其糟粕而维护本身的纯洁性,两者不可或缺。

有时精华与糟粕并存,不易区分,允许老百姓 在生活实践中通过时间的考验而加以取舍,不能急于求成,不要以为写几篇文章,口诛笔伐,开展一个“香港语言回归祖国,扫除殖民地文化语言影响,为纯洁汉语而努力”的政治运动就可以奏效,就可以把受外语影响的香港方言“燕梳”“贴士”等彻底铲除、消失。

在汉语这个浩荡的汪洋大海中,汇流着世界上各民族优秀语言的河流,香港方言,广州话不过是其一个微小的河汊,各种波动的支流滚动着大海永不停息的生命力。有容乃大,纳百川而形大海,何优之有?

在颂扬汉语本身的伟大同时,也应注意汉语本身的局限性和缺点。不断吸取外语语言的有点是维持其强大生命力因素之一。不注意缺点、故步自封,排斥异己才恐怕是引起随意糟蹋原因之一吧!

据说法、日两国语言为保持纯正而排除外语,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国策。

试观自称“大熔炉”的美国,集合着世界各个民族,也允许使用各民族语言,也从不担心美(英)语受各移民语言而不纯,加拿大也一样,加拿大(英)语怎样才能纯正起来呢?能纯正得起来吗?

关于“士多比梨”等译名问题,r在下一篇文章与红先生商讨,就此收笔。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