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巴金留下的遗产
2005-10-20 14:30:2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余若扬)在北美秋色阑珊的时光,一代文学巨匠、百岁老人巴金终于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世界。

早就听说巴金自从疾病转重之后,就不想再活下去了;但重任在身,不活也得活;因此在特别的医务监护下活着。他生命中最后这些年,委实活得不轻松。想到这儿,不由觉得死亡也真的是一种解脱。

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小说是巴金的立身之本。虽然他留下全集二十多卷,但奠定了他文学伟人位置的,仍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

“家”是一本反封建的经典之作;其主题的厚重、人物的精彩,和情节的波澜,环环相扣,铸成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许多优秀小说相似,在“家”当中,还不是所谓代表光明的三弟形象最能打动人心;而恰恰是最老实无能,既娶不了心爱的女人、又保不住爱他的女人的大哥,才构成了小说中最凄美、最令人动容的章节,令人们一洒同情的泪水,而将可恶的封建意识钉到了耻辱柱上。

与和他齐名的那些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诗人相比,巴金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个。事实上,自从1949年以来,这批文学巨人就基本告别了诗神缪斯,在极左思潮的煎熬中诚惶诚恐地自我改造,佳作不继。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们就更被打入万覆不劫之地。其中有的作家忍受不住非人的毒打,跳湖自尽;也有的大师,因颇受当权者的宠信,曲尽逢迎之意,最后耗尽了文人的底气。

巴金自然是被打入了另册的;非人的待遇也毫无客气之处。但他终于活着走出了文革这个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炼狱,虽然也是伤痕累累:失去了他最忠诚的同盟军、妻子箫珊。但是痛定思痛,他具备了从思想上清算封建毒素和极左思潮的胆略和高度,写出了五卷本的“随想录”。

在“随想录”中,巴金已经主要不是以一个作家出现,而成为一位独立的思想家,将自己作为解剖对象,来追寻造成文革悲剧的种种根源,其深度早已超过将四人帮痛挞一通了事的通常做法。“随想录”使巴金的人生再次焕发了青春,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随想录的基础上,巴金更高瞻远瞩,提出了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虽然,这个建议,迄今还未见容于当局,但在巴金则足以告慰自己无悔的人生了。

巴金留下的遗产,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一项,那就是目前国内无出其右的文学杂志“收获”。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涛中,泱泱大国,也就只有区区一打文学杂志,在守望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其中,“收获”是最受人欢迎和敬重的一本,几乎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史的简本。而“收获”的名声,则是巴金复出后,惨淡经营,积累而成的。其中更有许多名篇,是因为巴金的胆识而冲破极左路线的禁锢而被发表的。思想性文学性并重的美名,让“收获”享受到了今天。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