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教育的一点思考
2009-01-14 20:31:4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作者:点心)入乡随俗,美国人庆祝圣诞节,我们也跟着热闹热闹,而今年因为经济不景气的缘故,放假时间比往年又多了些。

怎么庆祝呢?朋友们凑在一起,一家带上几个菜,谁家房子大点,就在谁家聚会,吃,聊,玩。

出国久了,天天卷着舌头说英语,真是有点厌倦了,中文再不练习都快忘光了,所以每次聚会我们就光顾着聊了,无时不刻聊,男人跟男人聊国际形势,股票;孩子们聊游戏电脑;而伟大的母亲们就交换菜谱,争取聚会一次,最少掌握一样新菜式的作法,忙完了嘴,就开始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了。

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取西方精华,去其糟粕,然而西方的精华到底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很久,都说中国人聪明,但为什么获诺贝尔奖或者选总统的时候就想不到我们呢?这中间到底哪里出了纰漏,我们研究了很多年,也未想出个所以然。

讨论的好处到并不一定是找出什么标准答案,而且世间的事情,很多时候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可是往往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会突然灵光一现,发现了自己欠缺的或一直寻觅的东西,这次圣诞节的若干聚会聊天,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关于孩子到了中学后需要完成若干义工小时:很多大学很看重这个义工,但是它究竟看什么呢?看的是广度和深度,看的是你大学要学专业跟你所做义工的联系,但更深一层的目的在哪里呢?而这个义工对于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呢?是单纯地去做的越多越好,而忽略了它的终极意义吗?

关于孩子打工的问题:很多中国人不主张孩子打工,觉得那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得已,即使是到了大学也是这样,有了假期,让孩子多选几门课,争取早点毕业。这种做法和西方是不同的,大学里安排暑假时间较长,难道仅仅是为了让穷学生们有机会赚点学费吗?这里面有什么是被我们漏掉的吗?这是否就是一个分水岭,而我们流错了方向,因此就与领导职位失之交臂呢?

勿庸置疑,美国的工作机会比加拿大要多一些,于是很多象我一样的中国人来到美国,可以工作,然而因为身份的问题要抽签,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孩子的大学教育费用按照国际学生的收费标准来算,没有资格贷款,对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昂贵的学费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为什么不回加拿大去读呢?美国的大学是不错,但多伦多大学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呀?况且孩子如果实在爱读书,他也可以在加拿大完成本科学历,再申请奖学金到美国读研究生,那样也没有太大区别呀?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就在加拿大拿到文凭,有了它,在美国也不一定就找不到很好的工作。

可是就有朋友不肯这样,一定要孩子在美国读书,结果挣的钱几乎全用在了学费上,而暑假的那几个月,孩子因为没有身份,无法打工,多选课则要额外交钱,出去旅行,简直没有可能,只能是待在家里,这种读大学的方法,和西方人读大学的方法出入在哪里?它失去的仅仅是那几个月没打工赚钱吗?

高分低能,这个词我们很熟悉,意思是很会读书,然而在应付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胜任。

情商低智商高,指的是有能力处理工作,却不擅长团队工作,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工作起来事倍功半。

中国教育有很强势的地方,有一点可以证明:中国人会读书,考试成绩好,弱势的地方是读死书,所以毕业了成绩好却不好找工作,有时候找到了也拿不下来。问题出在哪里?

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喜欢孩子去打工,由父母出教育费,或者把孩子留在身边读大学,都是基于一点,舍不得,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春蚕到死丝方尽,就算把自己的老骨头榨干,也要供孩子读书,这原本是中国父母的美德,却忘记了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孩子过于保护,因而让孩子没有勇气承担责任,无法自理,自立,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迅速融入社会,妨碍他们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极度缺乏自信。

反观西方的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让他们自己睡,大点去学校后,不鼓励他们盲目崇拜权威,对于任何他们提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都以鼓励为主,很多时候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相信孩子的天份是不同的,因而不单纯用成绩作为标尺,定义一个孩子是否聪明。

到了中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若干小时的义工,其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学习社交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眼睛决定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让职业不单是为了养家,更要有个人兴趣在里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而有更大的爆发力,同时让学生心里有爱,让义务帮助别人成为一种习惯,而把利益抛在脑后,避免为利而赢赢役役。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大学期间的暑假打工,就是学生和社会真实的亲密接触,在这里积累工作经验。

无论一个人多优秀,他都要凭借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成功,需要借助的外力就越多,所以工作,归跟到底是一个怎样最大限度利用所能用的人力的过程,没有兵的司令,只会是毫无办法的光竿,一无是处。

我们都知道苦难磨练人,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受人世的风风雨雨,可是却忘记了,过度的保护不是去爱护孩子,恰恰相反会害了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呈直线下降,到最后为零,羽翼丰满,他们就会离开我们,然而一路来的过度保护,让他们肺活量小,翅膀无力,因此飞不高飞不远,这绝对不是做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如果真是为了孩子好,做父母的应该教会孩子怎么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帮他处理问题,他毕竟不可能24小时挂在你的皮带上。

在加拿大的时候先生说,如果儿子以后上大学,我们借钱给他,但他毕业了必须全部还给我们,我怪他小气;到美国后,身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他决定到儿子读大学时依旧无法解决,就让他一个人回加拿大读书,我怪他残忍。但是这次圣诞节的若干聚会,让我改变了主意。

人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说到底真正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然而成功却从来离不开无数双手的帮助,分数,只是人生路上一个可以承受压力的载体,而社交,性格,处世态度等等,才是划分人群的拨尺,作为移民,我们将始终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间游走,并且经常面临无法避免的冲突,时有瓶颈之感,可喜的是,在停滞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另一个上升的阶段。

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宇宙篇章,相信这是每个移民的理想,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幸福的彼岸。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