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诠释的上海文化
2009-05-26 20:48:2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点心)我有点怕上海人,虽然我几乎从来没有跟上海人打过交道,然而媒体有倾向的报道,文艺界的推波助谰等,让我对上海人敬而远之。矛盾的是,我又非常欣赏上海这座城市,虽然我去过很多城市,却从来不肯去上海,然而我喜欢上海的衣服,还有服装的颜色,看得眼睛特别舒服。不能不说的上海美食,精致细腻,让我百吃不厌。可笑的是,我是一个叶公,虽然对上海的一切如此顶礼摩拜,却始终不肯说创造这一切的上海人一句好话。

周立波在上海成名的早,然而20多岁的他,年轻气盛,把未来的老丈人打伤,于是不得不告别滑稽舞台,十多年中,他坐牢、下海、经商、吃官司、出国,摸爬滚打,历经坎坷。可是他复出的第一个节目,居然就是回忆这段几乎葬送他一生的打人事件。迟志强也做过牢,然而性格决定命运,迟的复出,迟的回忆,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可是周立波的复出却让我不得不赞一声:到底是上海人!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笑侃改革30年,让怀旧的我看到了逝去的旧上海的一个缩影,油光的小分头,小西服,小立领白衬衫,包括后来换了一件同色调的小马甲,再加上调暗的舞台,布景硕大的黑体红字30,还有精彩绝伦的整场演出,正是简约化的最好体现。

同一般的搞笑不同,周的清口显然在让人哈哈一笑后引起反思,不多,一点就足够了,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太严肃的东西只会吓跑观众。140多分钟的表演,对于完全不结缘上海的人来说,大部分用上海话做的表演会吓跑很多不懂上海话的人,而对于我这个江苏血统的人来说,却觉得还不过瘾。

我几乎从头笑到尾,非常欣赏周的智慧,然而在他为上海人叫屈的时候,我却笑不下去了。周立波说: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上海人,却总说我们上海人不好,可是往上数几十年,你们有谁没有吃过上海的大白兔奶糖,有谁没有穿过上海的的确良衬衫,我却笑不出来了,我对上海人不公平。

我喜欢看幽默搞笑的东西,汤姆汉克斯,憨豆先生等都是我的最爱,他们不是隔支你笑,而是真正懂得了幽默的含义,因此也可以更理想地演绎幽默。如今中国有了一个周立波,我不得不发出中国人才济济的赞叹,而当我看完周的表演,更不得不说一声:如果你懂上海话,这真是一场可以同国际接轨的表演。

从技巧上来讲,40多岁的周立波从开始的引言,中间的过渡,到最后的总结,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整部清口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拿捏时间尤其准确,不把话说尽,因此每个笑点几乎都让观众有期待,希望他能再延伸,这种技巧的训练,绝非一日之功。从内容来讲,周调侃的对象涉猎之广之深,也非一般搞笑作品能比。

上海人是骄傲的,也是挑剔的,所以想征服上海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从表演形式上来讲,周显然借鉴了一些西方脱口秀的好处,再加上一些天时,地利,人和,揉和了东西方精髓的海派清口,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征服了观众。不能不提的结尾,周回忆恩师,让人在哈哈一笑后,再一次为了周的念旧,感恩而发出一声没有白来的叹息。

有阅历的人是有故事的,周立波成名虽早,可如果不是因为当年他被开除,坐牢,到后来出国等曲折经历,也不会让他的表演有这样一种大气,一种睿智和一种宽容。尤其他出国的一段经历,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份体验,多了一点理解,也多了一些尊重。

从春晚爆红的小沈阳,到现在让大家失望的小沈阳,从郭德刚,到地域文化的调侃,周立波以玩笑的方式,道出了文化不同,土壤不同,自然孕育出不同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文艺的作用其实更多在于给平淡生活加点乐趣,添点色彩,效果有了就可以了,何必要去比较谁高雅,谁恶俗,又何必非要别人一定赞同你的意见,顺服你的审美观点呢?那样又怎么能体现文艺的多样性呢?

众口难调,就在于大家的口味不同,也无法相同,那么就拣自己喜欢的吃上两口,图个开心,离自己不喜欢的远点,实在没有必要强迫所有人的口味和自己一致,而不合口味的就破口大骂。世界已是一家,包容,尊重,理解,公平,斯文典雅,而不是一上来就杀气腾腾,这是周立波的清口,在一笑之后,给我更深的启示。

(资料图:周立波“笑侃三十年”演出海报)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