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式浓汤与沙拉漫谈文化
2010-01-13 00:09:1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点心)外国人的汤同中国人的不同,什么蘑菇汤,西红柿汤,西兰花汤,味道虽然好,也大抵尝得出味道。然而,要在里面寻些原材料的影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其中的原因是西人做汤的时候,把各样材料都切细绞碎,再一并放在一口大锅里煮上半天,食材煮融了,味道也就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待到喝的时候,再添些拧碎的苏打饼干,这汤就越发粘稠越发看不出什么了。

沙拉却不同,水果青菜也好,土豆也罢,放上沙拉酱怎么搅拌,或是放上个三两天,味道或许更浓,然而原本的模样却是不大改变。水果,土豆或蔬菜等依旧看得清清楚楚的,生于哪块地里,原本姓甚名谁。

移民离乡背井地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如果能够在融入主流的同时,多少保留一些原住国的文化,并代代相传,这样的移民就好比那外国人常吃的沙拉,不论离开原住国多久,有心人也可以从只言片语或生活的细枝末节里,迅速辨出你来自何方。

教我们公共演讲的洪老师应该属于沙拉一族。洪老师的父母年轻时从香港移民美国,他则出生在这里,然而他既不会说也不会听广东话,更不用说普通话了。他说的是一口流利的不参杂任何香港口音的英语,就连声调也是美国人所特有的柔和,显然属于靠前的发音低沉法。他耳朵上惯常夹着一支笔,这样任何时候他有需要,只需一抬手就可以拿到。

他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快乐的,开放的,友好的,正如所有的在美国受教育的人理应表现的礼节,可是他的身上却显然有中国的影子,比如同是开玩笑,他有节制和限度,有些话题他不涉及,有些尺度无论整场气氛多么好,他也不会继续。他对于制度的遵守,显然是东方式的收敛和含蓄。再比如,相处到一定程度,彼此熟捻了,有的同学就会同他开玩笑,他固然是脸带笑容的,却可以看出他的不快。

他也有保守的一面,有些很隐私的东西,他会笑着抱怨道:为何有人要误解我的意思呢?这在他,就是一个提醒:你过界了。美国老师则不同,比如我们热情的意大利老师,他会很技巧地反击任何对他不利的调笑,可是你感觉不到他的不悦。然而洪老师的被冒犯则是很明显的,而他的反应也是带有我熟悉的地域特色的。

洪老师给分数上也显示出了他的沙拉风格。他绝对不会为难学生的,比如一定要让大家觉得他教得多么高深,坚决不给任何一个人A,事实上只要学生合作,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他在分数上都不会让我们失望。这一点上有美国式的宽容,可是他扣分也同样是严格的,我们的借口在别的老师那里或许有效,至少那些老师礼节上不会当面戳穿我们。

可是他不同,他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借口要么就不找,要找就找得漂亮点,诸如上课前最后一分钟打电话来说“我生病了”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是千万不要对着话筒伪装几声咳嗽。他这一类的话,明显地透露出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练达和通透。

最能反映洪老师的沙拉风格的,恐怕还是他的婚姻。他喜欢日本女孩子,之前他准备在这里找,可是感觉失望,最后他去日本旅行,然后从那里带回一个日本妻子。

说起来我有好几位中国朋友娶的都是日本女子,我不解地问他们缘由。他们解释道:受父母的影响,特别是和母亲关系比较亲近的男孩子,他们习惯并接受上一辈的美德,比如她们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不论是穿的华服,还是普通的家居衣服;她们很克己,总是把最好的让给丈夫和孩子;她们很含蓄温良,多数尊丈夫为一家之主,等等。

然而这种品德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孩子身上已经渐渐失传了,她们受的男女平等的教育,独立同时也是难以侍侯的,这使得还向往传统中国女性美德的部分第二代男性移民感受不到熟悉的温情。所以他们倾向于还保留着谦恭美德的日本女性,她们是被当作妻子来培养和教育的,所以嫁过来十几年后,她还会双手交叉在前面,笑得恰到好处地对你鞠躬,向你问候和说再见。

洪老师虽然不会中文,然而他在这种文化里看到了自己熟悉和向往的,于是他不远万里把她娶来。

对于那些一心想尽快融入主流,因此就要飞速腾空储存原有文化空间的移民呢?其结果就如同那西式浓汤了,让原本有着亲近心意的人,也不由得要犹犹豫豫地同你拉开了空间。

这样的人在我先生的公司里就有,他们是来实习的学生,公司考虑到他们是中国人,就把他们分在有中国人的组里方便交流。然而如我先生这样的技术移民,是不太习惯卷着舌头用英语教他们什么技术的,而他们虽然生着一张中国面孔,却是半句中文不会说,也不大懂的,所以公司的美意并没有实现,他们终日在公司里晃,并没有学到什么实际的知识。

真正能够正视自己的人应该是不会羞于承认自己的出身的,因为他已经不需要用一些外在的东西来锦上添花了,他甚至很骄傲地告诉你:当我十几岁时无家可归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今天,会有这样的荣耀站在你的面前。而不断鄙视自己原住国的行为也是让人不理解的:你的祖国真有你形容的那样一无是处吗?你对养育过自己的国家尚且如此不屑,生活中又有什么是真正让你感恩和喜悦的呢?你所表现出来的诚意和自信,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

所幸如今的中国移民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海外学中文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文学校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大家已经渐渐意识到,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同本地人比起来,我们,甚至我们的孩子优势就少了许多。

那些认同“旅行是最好的教育”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周游世界,以游历的方式把历史、人文和地理生动地灌输到孩子头脑中去。第一代移民中恐怕有这样的财力和激情的不多,更重要的是移民中以理工科居多,本身对世界认知的就不如文科生那么老到。比如同样去到英国,我的孩子的收获,就远没有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英国后裔得到那么有深度和广度。

同那些崇尚体育精神,热衷于各项体育的来比,父母是体育爱好者,孩子的基因中也不欠缺,于是他们身体灵活,并在各种体育运动中,学习同队友之间的调和,从父母那里得到不间断的建议,而作为技术移民的我们,对于体育的热爱显然没有那么高,我虽然也送孩子去学习,可是却很少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孩子也时常抱怨我的不得体。

凡此种种,我们在某些方面就注定还未起跑,已然先输人一步。然而我们有语言,就算孩子不大喜欢中文,可是说中文的父母如果能永远对孩子“硬”讲中文,不管他们是否听懂,这样的孩子,一旦决定把中文捡起来,他们的进步势必一日千里,同那些同样学中文的外国人比起来,他们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学习中国的古老文化,而其实也就是在学习东方文化,然后在学校里学习西方文化,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在日后的工作领域中,向我们的洪老师一样,既深得作为中国人的我的钦佩,也深得西人学生的喜爱,既可以驾驭来自东方的员工,也可以控制西方的员工,成为一个有理解心和同情心的好上司。

对于一个移民来说,要想塑造真正自信自尊的性格,我以为,首先就要有公允地正视自己出生地的勇气,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充分体现这与生俱来的美德,又能不断吸收新文化领域的精华,从而抓住一切机会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场和生活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