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环游之榆林
2011-06-14 22:17:0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榆林是陕西最北面的城市,它是我们此次陕北行的最后一站。榆林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历史上是汉民族和北面少数民族交接的前沿,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名城,长城从北面穿越,周边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现在它也是抗击沙漠南侵的前线城市。

米脂中学老同事的女儿魏小姐开车带我们参观榆林景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先去离榆林城只有3公里的红石峡。红石峡顾名思义岩石是沙红色,当中一条榆溪河从内蒙沙漠奔腾而来。不像黄河的水泥沙浑浊,榆溪河水清洌明净。千百年的冲击,山石为开,形成东西两岸长达三百多米的峡谷。两岸杂花生树,林木青青,群鸟翔集,风光优美。

榆林地处沙漠边缘,每当春夏,沙尘漫天,人们忽然发现此处有一片绿色的天地,怎不惊喜莫名!天下名山皆有寺,自宋以来,僧人即在此建寺,士农工商慕名而来。人们发现,下午夕阳西照时,红石映日,格外美丽。因此,“红山夕照”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红石峡遂成榆林著名的名胜区。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边关武将,来此游览,留下了大量的石刻题咏。崖上镶嵌的题词、题字、碑、碣一处接着一处,令人目不暇接。西安有著名的碑林,而红石峡应该是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据统计,东西两崖共有160多块石刻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高达6米,小者不及寸,楷、行、草、隶、篆俱陈,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真是文采飞扬,堪称壮观。

就题词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赞美红石峡风光景色,如“塞北江南”、“蓬莱仙岛”、“雄吞边际”、“雄石封关”;赞美民族团结,如“蒙汉一家”、“中外一统”;记述战功和政绩,如“功在名山”、“威震九边”;抒发爱国热情,如“巩固山河”、“力挽狂澜”、“河山千古”等。

其中,有两处题词特别引人瞩目。一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题词“榆溪胜地”,当时他任陕甘总督,正准备与沙俄交涉,收复新疆失地。他的老部下刘厚基担任延绥镇总兵,求老上司赐给墨宝。左宗棠字如其人,笔端散发磅R之气。

再一是抗日名将马占山题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马将军9-18后首举义师抗日,名震全国。抗战后他驻防长城一带,勇猛杀敌。他右手受伤,用左手挥毫,镇笔连书两幅,一起刻在石崖上。由同一人书写同一内容的两块刻石,这在全国的摩崖刻石中也是少见的。“还我河山”源自岳飞的“满江红”,是抗日时期全国军民的神圣信念,由马将军题写这四个字是很适合的,我想它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接着我们去镇北台,它离红石峡仅2公里,是在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修建的,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当时建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所以它是汉、蒙两族友好相处的产物。

镇北台建于红山的顶部,是一个梯形的4层建筑物,高近30米,台基南、北约长80多米,东西60余米。各层都有t望口。现在它和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奇观,有“天下第一台”之称。那天从北面吹来的风十分强劲,我们要扶着墙垛才能站稳。这更使我们体会到镇北台的地势险要,它扼南北之咽喉,是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我们站在台上t望,四周景物一览无余。遥想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派蒙恬、扶苏进驻绥德、榆林,修建万里长城。当时这一带金戈铁马,遍地狼烟,生灵涂炭。到了汉代,卫青、霍去病,长驱直入漠北,多年征战,这里曾经是“胡马嘶风,汉旗翻雪”的厮杀之地。战士们“誓扫匈奴不顾家,五千锦貂丧胡尘”,多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明、清之际,民族关系逐趋融合,建立起互通有无的友好关系。站在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台东北有明代同期修筑的款贡城,是当时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互赠礼物的场所;台西侧则遗有明代易马城,是蒙汉互市的场所。正如清朝一位诗人所描述的“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

可以想象,当年蒙古牧民赶着牲畜,驮着皮毛.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也来到红山市。这里牛羊成群,人声鼎沸,一派蒙汉贸易热闹景象。

在镇北台的正前方百米处,可以看到一些向东西方向伸展的低矮土墙,断断续续,那就是万里长城的遗迹。镇北台只是一个孤立的高台,和它连接的长城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保护古长城已成为一个难题。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第三个景点:榆林的老街。榆林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重要标志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明清建筑古迹。“北台南塔”是指城北的“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和城南的凌霄塔。“六楼”指座落于老街的六座楼阁,就像老北京的大街一样,加上两旁众多的四合院,因此,榆林有“小北京”之称。

我们从镇远门,也就是南门进入古城,就看到很壮观的连续六座过街楼和四座牌坊排列在南北大街上,过街楼依次为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由于这些古楼阁下车辆皆可通行,因而有“六楼四牌骑街”的美名。这六座楼阁犹如璀璨夺目的明珠,贯穿南北,组成古城一大人文景观。在长仅2.1公里的街市上,每隔一、二百米就出现一座过街楼或牌坊,不但陕西近百个县市中绝无仅有,即使在全国2000多个城市中,亦属罕见。

这些过街楼和榆林的历史变迁、宗教文化、政局变动都有密切的关系。以其中的第四楼钟楼为例,这座楼地处市中心,高24米,比其他的过街楼都高,且造型独特,具有中西结合的风格。楼上置大钟,有报时的功能。门洞上方的石刻匾额朝南的写着“南控乌延”,朝北的是“北临雁塞”,显得气魄宏大。

我对这座楼和题词不太了解,就请一位过路的老先生给我指点。老者很热情地告诉我有关的典故。1921年(民国十年),榆林的官员和士绅决定在原牌楼旧址修建一所“井公祠”,以此给当时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祝寿。这位陕北的土皇帝在榆林把持多年,权倾一方,榆林南北的大片地方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拍马屁的士绅们取名“长春楼”,还准备在楼内安放井的铜像。后来被陕北在京的人士得知,在报纸上予以揭露,铜像之事才作罢,改成安放一张井的放大照片,并把楼名改为“钟楼”,一直到解放,才把井的照片撤除。时间就是嘲弄这些跳梁小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老街上遍布酒肆茶馆,风味小吃,古玩字画,地方手工艺品等商铺,集中体现了榆林历史文化的精髓。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店名也颇有特色,如武大郎烧饼,镇川麻辣肝碗托,驴蹄面等等。两旁古老的四合院,一座座都建造考究。门前的石狮子显示主人门第高贵。门楼、院墙、照壁都有青砖磨刻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当中的院子,树木花草,体现主人的艺术趣味。正庭和厢房,雕棂画彩,工艺精湛,让人惊叹,处处显露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榆林地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连接点,汉蒙回杂处,因此饮食习惯上,各有不同,又互相融合。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羊羔肉、烤羊肉串等北方食品和黄米饭、猪肉熬酸菜、炸油糕、酱猪爪、豇豆钱钱饭、揪面片在老街上都随处可见。

朋友们特别给我推荐,到了榆林一定要品尝特色小吃炸豆奶。我们到了饭店,先点这一道菜。端上来一看果然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朋友交代过,吃的时候不能心急,小心烫嘴,我们先轻轻咬一口,的确入口即化,香甜甘美,豆香馥郁。

我们在老街上还发现一家宁波包子店,在这北地还能吃到家乡风味的包子,使我们大感意外。店老板说,旅游的人多,生意还不错,只是冬天冷一点。

榆林地处陕西最北端,去过的人可能不多。我给大家推荐,很值得一游啊。

图说: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66/92366/1.jpg
1、红石峡摩崖石刻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66/92366/2.jpg
2、马占山将军题字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66/92366/3.jpg
3、镇北台

http://newstarnet.com/news_pictures/66/92366/4.jpg
4、钟楼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