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苹果的小男孩
发布时间: 2011-10-18 19:35:1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午夜茶)有天我去超市买菜,入口旁边站着两个孩子,大约八岁和十岁左右,看起来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妹妹。哥哥手里捧着一个盒子,里面有好些个苹果。盒子上写着为某某学校筹款,苹果一元一个的字样。

许多人来来往往并不停留。我看看周围,不远处两个孩子的爸爸站在那里观察守望,并不过来监督。我在小男孩面前停下来,他定睛看看我,想说什么又面露羞色不语,转头去看父亲,父亲点头做鼓励状。

我其实完全知道他的意图,但希望他能够至少说自己想要什么。妹妹在旁边有点急,用手肘撞撞哥哥,要他赶快开口。

我打了声招呼”Hi!” 他终于略带腼腆地说:“Madam,would you like to buy an apple from me? (女士,你可以跟我买一个苹果吗?)” 我明知故问:“What is it for?(卖苹果做什么呢?)”

他开始镇定起来,回答:“It’s for my school’s library.(这是为我学校图书馆做的。)” “What’s the name of your school? (学校叫什么名字?)” 他很快回答了我。我笑笑说:“Good job. I will buy two apples. (你做得很好,我就买两个苹果吧。)”

他的脸上立刻露出笑容,和妹妹兴奋地对望了一眼。这也许是他今天得到的第一笔捐款,孩子的天真无邪让我难以拒绝。

回家后看着这两个又小又硬,看了就不想吃的苹果,我想起刚到加拿大时跟姐姐去超市买东西,门口有个小男孩在为学校卖巧克力。姐姐既不吃巧克力,手头也不宽裕,但毫不犹疑买了三盒。

我当时不明白地问她。她说:“我的儿子也是这样去挨家挨户卖巧克力筹款。我帮了别人的儿子,希望别的父母也帮我的儿子吧。” 我当时还没有孩子,但姐姐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十年后我的长子大米上小学了,我做母亲的也不可避免的加入帮助筹款的队伍。学校发起的筹款有的是为了增加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和课外活动经费,有点则是为某个慈善机构募捐。

不同的学校出不同的招数,总的来说大同小异。一个学期里几乎个个月都有和筹款有关的信息发回家中,每次放学看他从书包里拿出花花绿绿一大叠纸我就头疼。筹款频繁的程度让我不胜其烦,不参加孩子会觉得自己没给组织作贡献,和同学相比落人之后。

就说卖曲奇饼和巧克力吧,这些甜食本来就不是什么健康的食物,加上拿出来做筹款用途的品牌都是比较劣质的,我是不会让孩子自己吃。如果把孩子带到超市或者附近居民区家家户户去卖,我一是没时间,二是总觉得这象变相乞讨。

许多有孩子的同事采取把东西拿回来公司向同事兜售的方式,只求完成配额。每年开学没多久,茶水间里就出现一箱箱的巧克力,曲奇饼,棒棒糖,零食等等,都是来自有孩子要为学校或者某个组织筹款的父母。家长卖不完就自己掏腰包补够,把零食留在抽屉了自己一年都没吃完。

款项捐给学校让学生受惠我支持也理解,但是让小学生为校外其他慈善机构募捐,我比较审慎。特别是那种为刺激捐款,按捐款数目多少分等级来发奖的慈善活动,我完全不赞同。

比如某基金会在各小学搞的一项募捐活动,发回来的大信封罗列了七个和捐款额对应的奖品等级。最低等级的可以得一根跳绳,最高的可以拿七样玩具。信封上也注明了不主张孩子去拍门募捐。

虽然这七样玩具都是一元店的破烂货色,孩子并不在乎。只是那种拿头筹的荣誉感让对钱完全没概念的小朋友一回家,就很兴奋地把最高级的奖品讲了又讲,我做父母不忍心让他失望。我发电邮给自己的亲友,带着孩子去拜访讨钱,这里讨五元那里讨十元,前后筹集了一百多。最后他的捐款数目是全班第一,他当然很高兴,我却给折腾坏了。

校外的慈善募捐在小学里应该是推广知识,志在参与,捐款多少量力而行,奖励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孩子自己哪里有能力有想法去筹款?规定了不能拍门讨要,那还不是父母到处张罗,找亲友赞助,自己再打底?这等于是让父母来比试看谁能多捐钱。

试想那些刚到步的新移民,刚失业或者生病的人士,单亲家庭,也许只能拿出十元钱,孩子小小年纪当然不会明白,结果就是不高兴。就算是较为富裕的家庭,不需要东奔西跑自己就可以拿出百元让孩子去“得瑟”一回,但孩子最终对捐款资助这个慈善机构的意义仍然是完全不了解。如果只是父母要做善事,完全可以捐去自己认同的慈善机构,而不是被精神勒索。

大米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懂事了。当他又把那个基金会募捐活动的有关资料拿回来时,我跟他讲了一番不参与的理由,他半理解半无所谓地跑开了。我随手把大信封扔到回收箱里,想起那个卖苹果的小男孩,至少他为捐款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知道每卖掉几个苹果,他学校的图书馆就多了一本好书,这足以让他骄傲。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