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年轻所以流浪
2014-06-09 06:00:2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点心)今天读刘墉的《因为年轻所以“流泪”》,一看到题目就喜欢了,随便翻了一页,也是非常好,说得多好,年轻人嘛,感情容易激动,自然就会流泪。带着这种情绪,没看几页,我就红了眼睛,再看下去,虽然已不年轻,还是洒下了几行老泪,待看到最后,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看刘墉的书,心情十分放松,就是人家说的,很适合喝下午茶的时候读上几段。就好象一个熟知多年的老友,在你对面娓娓而谈,让你一点都不会紧张的那种舒畅,可是慢慢的,他的文字越来越紧密,情感越来越深挚,到最后,往往是荡气回肠,又有如醍醐灌顶,灵魂似乎都要荡几荡。书中的每篇文章是这样,排列更是如此,一篇比一篇精彩,一篇比一篇讲究词藻和感受,正所谓经历有了,心到了,笔也在同时记录了下来。书的末尾,再次点题:因为年轻,所以“流泪”,今我将老,我必归乡。写的实在太好,感动地叹息一声,再读一次。咦?眼睛别了一下,好象不对呀,不能因为人家是繁体字,就一目十行地欺负它嘛,再仔细一个字一个字读一遍:因为年轻,所以流浪。脸上的泪痕还没干,已经大笑起来,笑得打跌!

最近有机会读了不少台湾的书,发现真是这样,没有经过文革的台湾,文字上不象大陆那样出现断层,而且相对优裕和宽松的生活,也使得他们的文字更体现出儒家的谦谦风度,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积累,实在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又因为1949前,很多人离开大陆,去了台湾,虽然只一峡之隔,却多少年不能回乡,于是乡愁,移民的痛,对大陆家人的思念,就使得他们更固守中国的传统,这种文学的情绪,和着台湾原本就与众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日本文化融合后的一些异国情调,使得台湾来的文字,有着一种格外的韵味。许多散文大家因此而生,很多优美的散文,也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变成我茶余饭后的沉思。比如琦君、龙应台、更比如这个刘墉,让人真是觉得中文是那么美,中国的历史是那么有趣和有深度,一个我原本熟悉的国家,在这些文化的笔下,有了更深一层的魅力,怎能不让我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反观我所欣赏的作家,多是49年前去台湾的人,刘墉后来更是长驻美国,因此他的离愁别绪比别人就更深了一层。新生代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鲜有令我长嗟短叹的,皆因为少了那么一点点文化底蕴和艰苦生活的历练,因此显得单薄,而时下的某些广告和娱乐节目则更显无知和呱噪,以及一点点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

可喜的是,大陆这些年却不断在进步。今年回国的时候,偶尔看的几个广告就非常好。广告词对文字的要求是极高的,它必须洗练精准,同时又要最大程度地含蓄地体现产品的特性。好的广告多少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于无声处地打动人心,提升观众的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我看的那几则广告,显然达到了这方面的要求。

除广告外,作为观众接触最多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做得相当好,令人想反复咀嚼品味。就拿《舌尖上的中国》一来说,当初所以一夜间风靡海内外,除了美食唤醒的记忆外,它更是充满了民族风的音乐美,并把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极丰沛的人文气息,令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感骄傲。

文学和音乐相对于科学来说,原本多属于饭后的甜点,只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点缀,在为生活挣扎的岁月里,它无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可是当人们的日子安定下来,已无需为三餐奔走的时候,文艺就渐渐向必需品靠近。它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舌尖上或精神上的闲散与满足,更唤醒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性,好似冰封下的暖流,自心底而发,然后缓缓却有力地源源不断地涌流,温暖了每一颗中国人的心。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