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要随俗 回乡也要随俗
2015-04-08 06:10:0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中西文化的冲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都深有切身体会的。

入乡随俗,是我们在初出国门的时候,都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都希望能尽快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在语言、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上各个方面都尽力与当地人看齐,谁都不想与人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学会了和人说话时保持距离,不涉及对方隐私,学会了用刀叉吃西餐,懂得礼让他人,等等。

如今,当我们带着在海外生长的孩子回国时,又面临帮助他们回乡随俗。

每次带孩子回国之前,都对她们嘱咐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内的生活习惯,我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起回家,能够顺利地适应和接受那里的一切。

记得最初教她们家庭成员称呼时,因为英文里男的一律叫Uncle,女的一律叫Aunt,很简单。再加上我们的兄弟姐妹都不在这里,孩子没见过这些姨舅叔婶姑等人,面对中文这么多不同的称谓,她们很快就显出不耐烦了。可是,回国见到自己的亲人,就得要把每个人的辈分称呼搞明白,否则,多尴尬!为此,还真没少费劲,耐下心来,和孩子们一起画家庭树,才算理顺关系,再背称谓。后来发现,只要我们不烦,孩子还是很快就能掌握。

其实,不光孩子回国需要随俗,我们随着在海外生活时间的推移,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回乡也要随俗。有些需要接受和适应,有些需要理解,特别是要给我们的孩子讲清楚。各家有各家的规矩,不同文化的国家因其历史和现实原因,也有自个不同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人类文明起步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也都表现在不同方面,不可能家家户户都一样,也不可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习俗都相同,每个地方的俗都有其自身的魅力。我们能泰然处之,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平静对待了。

国内的大部分公共厕所没有免费手纸,我们就记住出门时自己携带。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去欧洲旅行时,那里的厕所还收费呢,出门前得备好零钱。过马路时车不让人,那我们就人让车,多等会儿,总有过去的机会。实在不行,紧跟着其他过马路的行人一起走。公共场合见到吸烟随地吐痰的就远离他们,并且谨记这样的人是遭到别人反感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省之”。

与亲朋好友共餐,拉胳膊扯袖子地争着付账,和餐桌上的客套话,在西方文化里较少见到。正如有人说:中国人的文化是熟人的文化,而西方人的文化是陌生人的文化。因为是陌生人,所以总保留一定的距离,吃饭AA制,各付各的钱。中国人则喜欢不分你我,甚至还可以随意问及别人的私生活,以示关心。这都是文化间的差异,理解了,就不足为奇。我们带孩子回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希望他们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他们的根文化。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孩子由最初的惊讶不理解,到现在的欣然接受,并且礼貌地对付账单的长辈说:“谢谢请我们吃饭,非常好吃,我很喜欢!”

读到过曾经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的一段话:能跨越中西文化是在美国成功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为什么第二代、第三代的华人失去了根–他们和美国人在一起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跟中国人在一起又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如果要百战百胜就要汲取两种文化的精华。所以,当他的孩子问他该如何为自己定位时,田长霖回答说:“跟西方人在一起你就(像)是西方人,跟中国人在一起你就是中国人。”

田长霖的这段话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位置放反了,成为两边都不讨好的边缘人。如果我们能做到跟西方人在一起就像西方人,跟中国人在一起就是中国人,那就会很容易被两边人所接受,并且融入其中任何一边而如鱼得水,正所谓入乡要随俗,回乡也要随俗,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懂得和拥有两种文化,成为跨越中西文化的新世纪的人。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