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深情的书:《漂洋过海三十年》
2021-02-23 11:34:1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方真)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说:“读一本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我们必须了解到每一书的作者,才能懂得这一书中所蕴含的一种活的精神。”读《漂洋过海三十年》–郝伟及女儿文集,就让我读到了郝老师的精神。

郝伟说“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一条都有不同的风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更谈不上后悔不后悔。”–她的坚毅

郝伟年轻时自费留学英国,遇到重重困难。除了人地生疏外,还有囊中羞涩,因不会粤语而没法找到工作,没工作就负担不了学费,结果只能暂当旁听生。在签证将到期时,更是焦急。可这一切没有让她退缩气馁,反而看见她的坚持和毅力。租住的房子距学校步行40分钟,冷雪风雨中她坚持下来。找到工作又为省钱,选择能一年毕业的MBA课程,半工半读终于熬出头。这是我读到她的坚毅。

郝伟说“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念头,一个举手之劳,真的可以帮助一个人改变命运,并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她的感恩

郝伟的书里提到不少人。英国时住隔壁的一群留学生鼓励她,让她在困难里得到支持。外卖店的老板夫妇,特意给她能带到学校的食物,留给她时间学习而不扣工资;英国的老房东Ron,给了她家一般的温暖。还有在多伦多从事中文教育和写作后遇到的众多朋友。郝伟对每一位都表达了感恩之情。

郝伟说“教书是为了育人。也就是通过教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她的担当

海外中文教育是一个重担子。资源不足,语言环境缺乏,教学时间少,家长要求各异,教育局政策多变等,都是棘手的问题。郝伟在当上中文老师开始,就不断努力。除了参加不同的研讨会,报读各机构的培训课程外,她更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制作多样化的教学软件和课件。

她对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教学都有心得,“磨耳朵”的方法收效明显。她也了解到家长的需求,多与家长沟通。指出开心学习的同时,必须得努力不懈。而近些年,她更教了不少国内来的高中生。郝伟不但教书,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让这些离乡的孩子得到关爱与尊重。她担起了教书育人的重责,而且乐此不疲。

郝伟说“二十五年时间,我们见证和体会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她的乐观

今天的郝伟更多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书里记下了她一家的温馨时光,读来令人羡慕。她和玮先生,和两个女儿的日常真丰富。看到他们家熬夜战蝙蝠,三伏除野草,装修卫生间的一波三折,读不到烦恼,读到的是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对生活的经营,在烦恼中保持乐观。

即使在疫情期间最是难过的时候,郝伟一家没有沮丧惊恐。大女儿网上教钢琴,小女儿上网课,还开设了美食网站,一家人庆祝每人的生日,各种节日也一个不落下,过得一样美滋滋。郝伟更把超市网购自提的资料,过程写得仔仔细细,给有需要的人不少帮助。她乐观地前行。

郝伟说“乡愁,让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传承

身在海外,不免思乡。郝伟用文字记下了她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思念:站在天安门时的自豪,怀念故去了的父亲,姥姥;还有特地回国探望小学和高中的老师。郝伟更把乡愁化成责任。她带着女儿们认识故乡,认识祖国。因此,大女儿曾在北京实习,一家人在北京过春节,孩子们都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小女儿更和郝伟参加内蒙古的夏令营,学习不同的文化。

两个在加拿大出生的孩子,今天深深尊重中华文化,能用流畅的中文写作,这就是传承。

这本书我细细地读了多遍。正如钱穆先生说:“读书要回头来重看一下……掩卷,深思。”读这本书除了让我加深对郝伟的认识外,更发现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落墨不多,但却是主心骨,在郝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就是给郝伟巨大支持力量的玮先生。这个人物使这本书的情更深,更浓。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