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借华人社团谋私利
2004-11-19 03:06:1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 林枫)近日有几则消息,都是关于社团的事情。

首先是在温哥华的两大大陆新侨社团,在理事会换届时对于谁当会长争执不休,结果生出个双胞胎,争执的某方分别在卑诗和亚省以同样名称注册另一个社团,采取分庭对立,针尖对麦芒。

其次是渥太华某同乡会,据闻新当选的数名理事有违会规,引至旧理事会成员等的不满,最后宣布选举无效,择日再选。

再有就是美国南加州侨领组团至中国大陆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却被牵扯进“跨国行骗”的事件。

华人社团频频传出负面新闻的事情并非自今日始。随着愈来愈多的新移民踏足加国,以各种名义成立起来的协会肯定会逐步多起来,这是好事。因为从社团创办者的初宗来看,建立社团无非是将散居在海外的移民组织起来,通过互相协助,以求尽快适应域外生活。这种互助精神值得推崇。

但另方面,由于很多华人社团多是由某几个人创办起来,在组织和管理上,突出表现为小团体色彩严重以及过份依赖领导者个人的作用,长久下去,特别是在社团人数不断扩大以及面临领导层换届的时候,各方面矛盾容易激发。

为什么华人社团屡屡会为争夺领导权而起内哄呢?老侨领、新加坡知名学者潘国驹教授在论及华人团体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时有一段很精辟的分析:“不少华人团体的组织,还存在着50年或100年前的形式。社团的产业或领导权还操纵在一小部分人的手上。他们通过拉票,长期掌权。这个状况已经使到华社停滞不前,无法进步。”

潘国驹教授的分析是中肯的。华人社区是否团结,是否能整合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在于社区内各团体是否能抛弃小我,彼此合作,相互谅解,互相支持。

同样,在一个社团里面,社团成员对领导者的要求是要有服务社团、服务社区的奉献精神。从海外华侨史看,一些优秀的、可称得上德高望重,对得起“侨领”两字的人,譬如象陈嘉庚等,无论是对社团,社区,抑或是对国家,都只有奉献,不求索取。这点精神确实值得那些只求领导权,不谈贡献的社团领袖深思。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某些社团的中坚分子对华人特别是一些新移民不热衷于社区活动,敬社团而远之的行为表示惋惜甚至是声讨;而另一种声音则是那些社团外的华裔华人对某些社团领袖只顾小团体利益,把持社团领导权不放以及沽名钓誉的作法嗤之以鼻。

显然,这两种声音的对抗,必将是充满内斗、彼此伤害甚至鱼死网破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对社区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利的。

那些抱怨华人不热衷社团活动的领导者们应该好好反醒:你以及你所在的社团真真正正为你的同胞做了哪些事情?当他们在需要你们的时候,你是否真诚地向他们伸出援助的双手?

那些借帮助新移民举办各种讲座,并以此携带私货,推销某种服务以达到敛财目的社团领袖也应该反醒:当你从那些期待得到你们帮忙的新移民身上骗去他们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时,你高喊服务社区的口号声是否对得起你自己的良心?

对于华人社团应具备怎样一种健康的肌体,潘国驹教授认为:“华社应该建立一套民主和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增加透明度,让会员可以参与决策和发挥个人才能。组织的领导应该时时自我检讨,了解本身的缺点,接受善意的批评,并尊重会员发表意见的权利,允许会员参与决策,群策群力,培养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有了归属感,才能众志成城,合力把组织推向高峰。”

确实,如今华人社团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年过节请客吃饭,或者当祖国亲人到来时摇旗欢呼。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华人社区所发挥的作用早已超出社区本身。各种不同性质的社团,譬如同乡会,校友会,专业协会等实质已成为所在国与祖国联系的纽带。华人社团应该珍惜历史所赋予的这种机会。假如我们的社团,或者社团领袖以功利之心处之,借社团的名义牟取私利,这种恶行不但只会葬送社团本身,而且会严重影响华人社区的声誉。最后的恶果,必将由华人社区自己负担。就如媒体所报导的,美国某著名华侨侨领因贩卖摇头丸被司法部门逮捕,还有就是前面所说的,南加州侨领组团“跨国行骗”等。

华人社团必须注重的另一个问题,是管理和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过去十年来,大批操国语的中国新移民纷纷选择多伦多作为落脚点,占新移民人数11%的大陆移民已实际形成一个具规模的群体,一些原有的,以及即将形成的社团,应该慎重处理好接受旧移民,吸收新移民方面的工作。

一个健康与充满生机的社区,应该是在吸纳与团结的基础上发展;那些排斥、歧视以及互不来往的作法,最终将会孤立自己,是极之比可取的。

彼此的关心,不分先来后到,不分南腔北调。既然同是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互相伤害。假若我们连这么显浅的道理都不能明白,服务社区又从何谈起?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