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远方的家”
2019-05-06 17:35:0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最近我对上网看CCTV4的栏目《远方的家》着了迷。

最早看到的几集是介绍南美国家智利的。《星星生活》上几篇有关南美旅游的文章让我对那个神秘大陆产生了好奇,可是眼下要我推着轮椅带着老伴游南美,已经不大现实了。搜索网上,发现了《远方的家》栏目中介绍智利的几期,让我对这个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印象最深的是“认识了”智利外交官与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1954年,诗人艾青受邀赴智利庆祝聂鲁达50岁的生日,艾青整整走了2个月完成了称作“从夏天赶往冬天”的旅途。从此聂鲁达和艾青成为好友,后来聂鲁达访华也正是由艾青负责接待,不过这趟中国之旅走到一半之后,艾青却成了“右派”,神秘消失,从此开始了他20年的苦难生涯。聂鲁达也只能对着大海呼唤艾青的名字了。这情景怎能不让熟悉中国那段历史的我唏嘘不已呢?

从节目中,我还第一次听说,19世纪南美国家需要廉价劳动力,数十万中国青壮年作为8年契约劳工被殖民者贩卖到这里,在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用铁钎、洋镐开挖腐蚀性很强的鸟粪,后又在摄氏60度的高温下开采做火药的硝石。他们受尽了奴役和虐待,劳动寿命只有五年,死亡率高达50%以上,还有人不堪侮辱跳岩投海自杀。为纪念一百多年前采鸟粪“身遗他国、魂望故乡”的劳工,当地华人集资修建了纪念碑。

看过几集之后我决定按顺序每天看上几集《远方的家》。最近,看的是介绍中亚和欧州国家。那里人美风景美食物美,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传奇,让人应接不暇。但让我更感兴趣的还有中国人在那里的事业和生活。

早年介绍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求生的纪录片《寻找他乡的故事》深刻反映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拼搏奋斗的辛酸与快乐。我看到了在海外开枝散叶的平淡生活者,也看到最后一无所有的辛酸流浪汉。“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尽管与祖国遥遥相隔,他们无时无刻都向往祖国的怀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华人穷!如今的《远方的家》让我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中国人的自豪。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苏联情结”,当年16个加盟共和国和它们首都的名字记得滚瓜烂熟,每个加盟共和国在我们心中都是天堂圣地神往的地方。白俄罗斯曾是“加盟共和国”之一,那时曾有白俄罗斯人作为“苏联专家”派往中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今中国人却在那里建起了“中白工业园”。


【图:中国在白俄罗斯建立的“中白工业园”】

《远方的家》展示了工业园的雄姿。一批以高科技和出口加工为主的电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面向未来的企业正陆续入驻。一些中国企业家和专家陆续派往中国在欧洲规模最大的工业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中国速度”、“中国风”让世人刮目相看。中方为附近的小牛村修建马路,当地居民踊跃报名保安、保洁等后勤保障职位,还有物流、商务等专业岗位。

同样曾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塔吉克,自然条件和居民生活并不好,但那里的平原地区有着和新疆一样的种棉环境。历史上,棉花曾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不看这个节目我不知道,中国企业把棉花栽培和纺织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塔吉克斯坦,惠及了当地的民生,小小的棉花将两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中国种棉及纺织业的到来,引进最先进的纺纱设备,使得这里的纺织技术推进了30年。节目展现了已成为中亚最大纺织产业国一望无际的棉田和宏大宽阔的棉纺车间,让我大饱眼福。

也曾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哈萨克斯坦国土辽阔,面积排世界第九,但多为戈壁荒漠。《远方的家》不但介绍了最大的城市原首都阿拉木图,更多地展示了新首都阿斯塔纳。让我见识了分布在“千禧轴线”上几乎所有宏大的建设工程。当年,哈萨克斯坦为阿斯塔纳的城市规划举行国际招标,日本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的规划脱颖而出,他提出的“共生理论”为随后的建设奠定了基调。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和平金字塔是世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的举办地。同样由他设计的大汗帐篷娱乐中心高150米,被奉为“世界级购物和生活体验中心”。

采用中国标准的哈萨克斯坦的首条城市轻轨正由中国中铁和北京城建在新首都修建。它将连接机场和新火车站,途径总统府、国防部等地标性建筑。阿斯塔纳的冬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五十度,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保质按期完工真不容易,看到这里,我由衷地从心底赞一句“中华好男儿!”

不过,更让我兴奋的是中石油在哈萨克的油气合作发展。《远方的家》中带记者参观的专家来自大庆和我年轻时曾工作过的克拉玛依油田,这让我多了一份感情。针对阿克纠宾油田的世界级开发难题,中石油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联合攻关,终于在过去它国钻探了42口井,40口报废的地方,高效开发成功。其中的大斜度H8010井钻透3500多米的盐岩层后,又水平钻进450米,成为罕见的日产千吨井。我似乎听到了中哈原油管道源源不断地将油气送往中国的潺潺流声。

油田总是在那些荒郊野外、生活艰苦的地方,不过在哈萨克的中国石油人条件已今非昔比。如今他们住的是在集装箱内分割的套间,每套都有空调和单独的卫生间,这让我想起了50年前在克拉玛依油田野外或半遮掩处如厕的情景。

《远方的家》让我欣喜的场面还有很多——在塞尔维亚,山东高速集团承建欧洲高速E763项目的两个标段,而当年正是来自塞尔维亚所在的前南斯拉夫专家,指导过修建我老家山东的第一条高速。

在德国汉堡,上海振华重工的桥吊占了港口设备70%的份额。在荷兰鹿特丹港,这个曾经的全球最大的港口(现上海港最大),它的自动化设计方案和码头76台起重机在内的整套设备系统都由振华提供,成为全球第一家全自动化码头。

在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自成都、郑州、苏州、广州等地先后驶入这里及其他铁路货运中转场站,已累计上万列。

在意大利,我老家的“潍柴”以巨额重组资金注入豪华游艇品牌“法拉第”因而拥有75%的股权而使法拉第解脱了困境。

对于“一带一路”,有人比作二战后美国成功用重金扶持的“马歇尔计划”,也有人类比失败的80年代日本“雁行模式”;还有人担心,说不定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会看到一个腐败的“一带一路”,更有人说是“大撒币”。

作为一个卑微的海外华人,我很难预测未来,我只为祖国的强大欢欣鼓舞,只希望一带一路坚持共建共享双赢的思路,只期盼祖国能继续改革开放,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变得更强大。

《远方的家》丰富了我的知识,改变了我的孤陋寡闻——停留在20多年前出国时形成的一些概念和印象里,我更爱我那“远方的家”——“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