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吟啸且徐行:上网阅读渡余生
2021-11-30 18:30:1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理工出身的我,大学毕业时恰逢那段荒唐岁月,为走出逆境,一生疲于奔命,忙着工作调动和出国深造。耄耋之际,回顾过去,那“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光太短,却有太多的缺失和遗憾,而其中最大的莫过于读过的文学著作实在太少。

文革时期几乎所有的中外名著都被说成是“封资修”的东西,能读的就是《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那几本。后来当了“逍遥派”,虽有大把的时间,但无书可读,也无心思读。

“拨乱反正”后,许多书陆续开禁,又忙得难有时间仔细品读几页“闲书”。退休前后又有一段时间沉浮股海,直到醒悟出我不谙此道不宜为之,这才心无旁骛渐渐有了上网阅读的爱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各种抓眼球的噱头云遮雾障充满诱惑,不时地冲击我们的感官,让人无暇去阅读经典书籍,进行深层思考了。

名家说:“读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交朋友。”但凡伟大的作品都能超越时空的壁垒而历久弥新,与现实生活同悲共喜。阅读经典可以带来“天高云淡”般的快乐。如斯意识,我不再让糟粕加扰自己,每天太极拳后,手捧香茗进书房,在网上遨游,“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通过阅读,在平淡的生活中,搭建起一座赖以安栖身心的精神小屋。

受朋友启发,去年我在网上从头到尾观看了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并搜集整理了100集的解说词,加上了一些注解、自己的点评小结。


【《南渡北归》三部曲】

今年的最大收获是在网上全文阅读了岳南耗费8年心血创作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并在多处通过网上查询扩展阅读,加上了个人的注解。“三部曲”已出版多年,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变的史诗,令人荡气回肠,读后深为他们的风骨及家国情怀所感染。

夜间,在我半梦半醒朦胧中,时而闪现影视般画面:梁思成等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返回清华取走那五十克放射性镭,在日军眼皮底下抢运出文物、图书、实验器具,护送它们在烽火下南渡;金庸同族的叔伯兄弟诗人穆旦南渡中边背单词边撕词典,后参加远征军于野人山丛林中九死一生;一腔热忱从美国归来的哈佛博士、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叶企孙文革时期神经错乱,在中关村一带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向摊主行乞……

环顾世界,美国《读者文摘》等组织精选出世界十部经典长篇名著,包括《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悲惨世界》等,大都没有认真地读过,更不要说“一生必读的百本图书”所列了。我已找到了相关链接,并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

近日读到了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它展现出了南北战争时期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历史画卷。故事发生在我到访近十次的亚特兰大周边,我熟悉那里的地名和地理风貌。作品细腻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信念下,乱世中求生的心理活动;男主人公桀骜不驯,看似卑鄙狡诈中却隐藏着深情——昭示出世间之险恶、战争之残酷、人性之复杂:一读便深深地吸引了我。

除长篇及优秀中篇外,还时不时在网上看《文汇报》的“笔会”和《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栏目。现在的报纸版面的标题、插图和文字越来越大,而唯有这两个版面还用蝇头小字,保留着原有风格。其中的文章大部分质量上乘、趣味盎然,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佳作,“夜光杯”真是上海滩“上档次”的一张名片。在电脑的网页上,一边显示的是整版全貌,点击其中喜欢的一篇文章,内容就显示在另一边,还可保存。

阅读中,也涉猎些许古文诗词,粘了点皮毛,渐对宋代的诗词有了点兴趣,尤其是东坡居士的佳作。那言情咏志的文体、豪放倜傥的风格,细嚼起来触动心灵深处。


【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选自网络)】

近日,读到苏轼被贬后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引起我心中的共鸣——尤其是那句神来之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寻常处生奇景,平朴中见深意——行程中遭雨淋,却不把逆境当做一回事,而调侃似地问自己,为何不悠然高歌一曲,风雨兼程,潇洒前行呢?——凸现出他豁达超俗的人生态度。

如今,吾已是暮年,曾经伴随过的政治风雨不再,职场、官场已与我无关,面对的是老年的雨雪风霜,此时何不向东坡居士看齐,也释然地吟啸一曲:“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阅读伴随我走完余生。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