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命运之叹息
2021-03-08 14:41:0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最近,看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震撼人心的画面久久难以忘却,激起了我思绪的涟漪……

那支被彭大将军呼之为“万岁军”的38军,在梁兴初的指挥下,挑战“生理极限”、创造生命奇迹,冰天雪地的大山里,14小时急行军70余公里,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完成了穿插包剿,为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这让我想起了1985年第一次在美国留学时遇到的一件事。

那年暑假,我们在密苏里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一行六人,花几百美元买了一部破车,完成了美东十几个州的自驾环游。记不得是在什么地方,在一个加油站遇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纯老美”,和我们主动搭讪。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时,他肃然起敬,话立刻多了起来,和我们十分亲热。

原来他是参加“韩战”的一位老兵,他连连赞叹“中国人厉害”“真厉害”。他的话我一直忘不了。多少年来在海外,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听到过不同的版本,但无数年轻的战士用身躯和热血为中国人换来的声誉却难以动摇。

看这种历史剧时,我有个习惯,每出现一个重要人物时,就暂停放剧,打开“维基百科”查看他们的身世。让我痛心的是,《跨》剧中功勋卓著、风靡一时的彭老总回国没几年就成了“机会主义分子”,文革中遭罪的照片更令人触目惊心,不忍一睹。他的主要副手邓华、洪学智在“凯旋”后,没有一个不是命运多舛的——都受到彭老总的牵连而落难。幸运的是他们因此躲过了上“副统帅”的贼船,终于留下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好名声。

《跨》剧中另一个引起我关注的是,曾带领国军部队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曾泽生,内战中他率国民党滇系60军起义,番号改为50军。战争后期国军起义投诚数量较多,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衔接很紧,分批入朝的部队中,成建制参战的老国民党军部队,就有3个军8万余人。

曾泽生的50军入朝后在没有棉鞋,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汉江两岸坚守了50个昼夜,歼敌近15000人,第一个攻占汉城,实为主力军的战绩。1973年曾将军病逝,终年仅71岁,是为数极少的没入党的开国中将。剧中能用浓墨重彩呈现出曾将军和他的部下也是一大进步。

从曾泽生身上我心有戚戚地想到了我的大表哥,一个起义军官,当然级别相差很多。政权更迭后,他在南京解放军炮校任教官。地址是1931年国民党开办的民国时期第一所兵种学校——著名的汤山炮校。

当时我们家住在南京,在安徽搞“治淮”的父亲也时常回宁。一张大约摄于1954年的照片记录了当年的“美好时刻”:我就站在身着戎装、头戴闪闪发光五角星帽徽的大表哥身旁。表哥是我大姑的儿子,我父亲是家里的老小,我又与我姐相差7岁,所以大表哥的儿子丁家俊比我略大也就不奇怪了。

二表哥把大表嫂母子送到南京,就回了老家山东。大表嫂和家俊就留下住在我家,大表哥节假日常来小住,周围邻居对我家刮目相看,我也引以自豪,后来在填写“社会关系”时,总不忘记把“解放军军官”的大表哥填上。

大表嫂的到来给带着四个孩子的母亲帮了大忙。至今我还记得表嫂总是亲热地和俺娘“三妗子”长“三妗子”短(妗子是北方一些地方对舅妈的称谓,我父亲在男孩子中排行老三)。那段日子我家的伙食最好,大表嫂手脚麻利做馒头、水饺的水平一流,闲下来她还帮我们纳鞋底,照片里家俊穿的那双园口鞋一定出自表嫂之手。


【图:全家和大表哥(前右二)、二表哥(后右一)、大表嫂(后右二)及丁家俊(左二)的合影】

三个少年男孩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好有趣,过一条马路(三牌楼狗耳巷22巷)就是母亲任教的三牌楼小学,放假或周末,偌大的校园里就剩下我们三人撒欢的身影了。大表嫂常用老家的土话揶揄我和弟弟这两个“表叔”,“叔啊叔的,叔(缩)到腚里去了!”

随后的政治运动一场接一场,人们在其中颠簸沉浮,几乎无人能安然无恙。父亲因人诬告被冤狱三个多月,折磨成疾,几乎丧命,幸好随即昭雪。1956年我家搬到安徽蚌埠,进了淮委干部高知住的“小红楼”。我也记不清大表哥什么时候离开了炮校,表嫂和家俊什么时候离开南京回到了山东老家。

多年后,只听父母说“有历史污点”的大表哥一个人后来去了新疆建设兵团农X师。60年代末我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亲眼看到厂部旁的地窖里住的建设兵团工X师的青年“战士”们,为油田挖管沟干苦活。真无法想象当时五六十岁的大表哥在农垦师里是怎么话着的。现在想来,当时无论如何我也应该去看他一眼。估计是顾忌我档案里他这个“社会关系”对“政审”的影响早已“由正转负”而恇怯。

听说表嫂和家俊“三年饥荒”“闯关东”去了大兴安岭的一个林场。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无解的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新疆和大表哥团聚呢?一家三口天涯永相隔,一定有他们的苦衷。

如今,估计大表哥和表嫂早已作古,多少年来我常常想起童年的伙伴——家俊。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恍若一场春梦,我一次又一次地在梦中呼唤“丁家俊,你在哪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