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专栏:艺术细胞与艺术灵魂
2014-03-08 06:00:13
来源:星星生活

多伦多华人作家协会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李剑夫) 日常谈话中,很多时会提及两句特殊的专用词句。中国人喜欢讲“艺术细胞”,外国人常说 “艺术灵魂”(The soul of Art)。虽然是非常普通的形容词,但在“说文解字”方面来讲,是十分牵强费解。它本身涵义深远,若从科学观点分析,更加错误欠理了。举例:做父母的说孩子没有艺术细胞,不喜欢绘画,中文字也很马虎。或说孩子学得一手好钢琴,演奏很能表达艺术灵魂和魅力。

在科学立场来看,兴趣,天赋,聪颖是属于人体大脑的机能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在人的躯体里,有许多细胞。但根本没有“艺术细胞”这是一句口语化的形容词而已。是神经感觉对艺术科目的爱好,是欣赏和共鸣,也是产生追求学习的动力。

西方社会,艺术家认为,艺术是有生命力的。 因为艺术可以产生灵性。好象一个生物体的灵魂一样的东西。这种见解,就引起不少的争辩。特别是生理学家,强调艺术不过是一种文艺活动的产物。它虽然可感动每个人的心灵,影响人们的思考和感情,这种力量实质是由艺术创作者——艺术家的工作和修养的结果。要说“灵魂”,应该根源来自某个人的灵魂所构成及铸造。借助一件艺术品来得以发挥,令人们可以接受。

另一个角度和观点:那些灵魂学的研究者,他们是玄学,神学或宗教等不同的基础和范畴。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的评论。例如面对一幅国画,听到一首歌唱音乐,每每都反映出不同的意见和批评。所以就认为“艺术不可能有灵魂”。好像人体有生命时,会有灵魂的感觉,当人已死去,结束了生命,那就失去灵感,魂归天国。肯定说,艺术没有生命,何来有“灵魂”?这只不过是欣赏者自作多情,强加结论。

古今中外,人类生活空间,有物质生活环节,又有精神生活范畴。两者十分相拼互动。物质联系精神,而精神又推动物质。例如一桢美术作品,一首钢琴音乐,或一出古典戏剧,其作品本身是物质性,但对欣赏者的影响是精神性。有人比喻,艺术好像一座深山大岭,是一大宝库。如果你去勘探发掘,可能发现金矿钻石,或只是石头灰尽。成功与失败,各安天命。有艺术家一世捱穷。有些艺术骗人,但名成利就。大千世界,艺术背后最是一副丑陋的灵魂。

假如你立志过着我的步伐后尘,痴痴迷恋艺术,钟情热爱绘画,就必须辛劳象农夫,专心耕耘。自然地,你的“艺术细胞”会长出新芽,你的艺术作品也回绽开美丽的灵魂之花。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