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爸爸的诗集摆上了哈佛书店的书架
2018-01-29 07:11:2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新年伊始,收到了林卡(化名)的电子邮件。她在信中说:“我去年除了照顾孩子,每周两次去陪陪妈妈,参加一些盲人社区活动,尝试找工作,还做了两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跟您们分享一下。

一是帮我爸爸把诗集摆上了哈佛书店的书架。网上有篇文章是网友写的读后感,文后的评论里则是我写的编辑此书的经过和感想(参见附注1);二是义务组织了一个学东西俱乐部(参见附注2)。您穿梭于世界各地,眼界开阔,如果对如何办好这个读书俱乐部有任何建言,我是求之不得。”

现已四十来岁的林卡,说起来和我是两代人——我和她父亲曾工作在同一个大学里,她哥哥是我教过的、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嫂嫂是我所在系的研究生,她曾是我妻子在附中的学生。新世纪开始,她哥嫂移民加拿大,就和我这个“老移民”在多伦多“接上了关系”。

在这前后,林卡夫妇负笈美国,双双获印第安纳大学经济学硕士,林卡夫君后来再获藤校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期间有了两个儿子。林卡学成后曾回国工作,在私企任职业经理人。两年后辞职在家照顾父母孩子,为多家非营利组织做义工,并开始着手整理父亲的诗稿。

一家移民加拿大后,正欲扬起风帆,有一番作为之时,林卡眼底疾病逐渐加剧,视力减退,需要依靠盲杖出行——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她不但没有沉沦于重疾,反而学会使用读屏软件,依靠语音操作电脑、手机;虽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但照顾家庭、做义工依旧;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盲人社区活动,骑车、远足、表演、筹款,过得十分充实。

林卡的父亲章叔正先生长我十六岁,1928年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桐城派(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的故乡,中国“第一文山”——文学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浮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西北部临近桐城,与黄山、九华、天柱、琅琊并称为安徽省五大历史名山)。

就读过浮山中学的叔正先生自幼上过私塾,受教私塾叔叔的影响,文采好,写作爱好一发而不可收。他师承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行文简洁质朴,诗意盎然。1949年后历任教师,1961年入职安徽大学,后任副系主任。期间经历各项“运动”、饥荒及文革。因被怀疑参加过“反动组织”,长期列为“党内控制使用对象”。个性刚直的他,在漫长人生路上时有噤若寒蝉,只好寄情诗赋。平反之日,他喟然一声长叹:“虽非苏武囚荒漠,却也沦丧十九年。”

“四人帮”下台之时,人到中年的叔正先生“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遂作《西江月》四首,含江青一阕,“袅娜风流上海,英姿飒爽延安。得将妩媚缚君王,虎帐红楼笑看。”

晚年的叔正先生学画,并题诗落款,自得其乐。含饴弄孙之时也不忘写诗,以他所起的两个孙辈的名字“逍逍”与“遥遥”写出了“逍遥津里逗逍遥”的诗句(合肥逍遥津公园以三国时代,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在此爆发逍遥津之战而闻名)。(作者注:以上叔正先生生平简介,多选自眉子《长歌集—叔正传》)

如同无数的同辈中国人,叔正先生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动荡与磨难,他坦荡豁达,一路且行且歌,写家国忧思、山川田园,写亲人朋友、悲欢离合,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纪录生活、见证历史,凝聚于篇篇诗词对联之中。

2012年林卡的父母在耄耄之年移民来到加拿大与这里的三家子女团聚。我便有幸地常和他们相聚了。很多次是先生夫妇和子女宴请我们和一些校友。

2015年我和妻子曾去林卡家,最后一次见到了吸着氧气的叔正先生。他脸颊瘦削、眼窝深陷、呼吸急促伴随着哮鸣。和我谈到他的诗集时,虚弱的他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彩。他深知自己来日不多,唯一的念想是平生苦心积累的诗稿付梓,哪怕是在身后,能让更多人看到他的心血,以有更多隔空的知音与共鸣。虽然此时他只能靠流质支持,讲话都很困难,更不能上桌,但还坚持一定要留我,让家人陪我们吃饭,走时还非要送我们一听茗茶。

不久他留下《绝笔》:“不欠人间仁义债,心平如水不生波。”——仙去。当时我恰在美国,事后回多伦多才得知这一噩耗,抱憾未能送他最后一程。

叔正先生故去后,最后完成为父出书的重任非林卡莫属。一是她因眼疾已经不能上班,有时间操劳;二是她也是一个“文艺青年”。自小受父亲影响,爱好写作。并且,叔正先生生前,他们父女俩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

让我澄思寂虑的是:在林卡一天天向失明接近的时候,她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这残酷现实的。我以为一个高情商的人不仅仅能出众于日常,更能在大灾大难中涅槃重生——她就是这样的女性。在遭遇命途大舛之时,她冥冥之中深思彻悟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哲理——生命短促,当应珍惜善待;选择了处之绰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但不过多增加社会负担,反而服务于社会——走进了志愿者的行列。

2013年11月末我们来到位万锦市参加“警察局探秘之旅——预防犯罪专题讲座”。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便是志愿者林卡。她当时在为一家华人慈善组织负责文化融合项目。活动中,华人警官尼克用纯正的北京话作主题报告,回答了许多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参观警察健身房。还参观了一些敏感地区,如审讯室、临时小号、录口供的地方、摆放枪的柜子等。视力已经极差的林卡全程照顾搀扶着她的老师——我妻子。

本文开头林卡提到她现在又作为志愿者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学习西方礼仪习俗及东西方文化知识,并邀请其他族裔的人来交流。组织这个免费的草根学习俱乐部中,她焦心热中,尽心尽力,也从中获得很大的乐趣。2017年《学东西俱乐部》组织了约30次读书会,包括8场特别活动。

“出书”对于我们常人来说,都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真不可想象林卡是如何完成给父亲出诗集的。她在网上是这样揭开了“内幕”的:“2008年底辞职以来,赶在我的视力无法使用电脑之前,和父亲一起将几百首诗与对联录入电脑,并几经修改,由他亲自校对……儿子津津在我后来操作电脑已经不是很方便的时候,总是很耐心地来帮我们;其间老家的侄子双八帮着录入了半部诗集。更有义薄云天的朋友靖,本来素不相识,却在看了爸爸的诗稿后,不计风险与报酬,承担起排版校对和装帧设计的重任……”

“每次都是爸爸想起要修改什么,就记在纸上,等觉得攒得差不多了,我就在iPhone上利用语音输入功能敲好修改稿,发给靖;靖对排好的版做相应修改,再发过来;津津帮爹爹把文件下载到电脑桌面上,爹爹有空时便去审阅全文,看有无错漏或需再修改之处……外甥女逍逍将书稿的PDF文件上传到那个自行打印网址上,让他们打印成册,寄来了样书。”

林卡很佩服父亲在最后极其衰弱、记忆力也开始减退的时候,仍在推敲遣词造句,力求完美。她说:“现在想来,整理诗集成了我们父女之间,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所做的最主要、最值得回味的精神交流。我在帮他整理的过程中,学习了诗词,更对家族和民族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受益匪浅。”

“2017年7月17日,爸爸的诗集《长歌集》简体中文版,开始在哈佛大学书店上架发售啦!当自行出版部经理Sarah发邮件来征求意见,说她准备推荐这本书到书店的Weekly Newsletter上时,我既意外又高兴,连忙回复谢谢她,说这是我们的荣幸。”

哈佛大学书店位于剑桥麻省大道1256号,哈佛大学对面,店里有售中文书名的《长歌集》,网购可进入 http://www.harvard.com/book,林卡提供的英语书名为《Songs in the Wind》,搜索方便。

至于为什么能找到哈佛大学书店付印发行,林卡也作了“透露”:“眉子与我萍水相逢,跟爸爸更是素未谋面,却在读过样书后,写下读后感《长歌集——叔正传》,所抓取的爸爸在人生各个重大转折时期的诗句,令我感慨……事实上,在哈佛书店出书这条线索,正是眉子提供的。书上架后,她亲自跑去购书、拍照,并在多个网上论坛推广宣传,我何其有幸,有这样情深义重的朋友!”

林卡说:“我的爸爸,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才华横溢的诗人……人生在世,好像没有多少东西是可以真正留存的。这本《长歌集》,我相信是其中的一样。”

林卡还准备再出一个繁体版的,在台湾或香港自行印刷出版,放在书店寄卖。不为其它,只为让更多有缘人读到她爸爸的诗。山川河流、家事国事、悲欢离合、尽在这几百首诗词、对联及注释中。相信读过此书后,你不会后悔虚掷了光阴。

林卡还说;“在哈佛书店售书两册所得利润,可支付多印一本的费用。卖书不为赚钱,只希望有更多人读到爸爸的作品……鞠躬致谢所有有缘人!”

附注1:网友读后感 http://notmuch.cn/post/504.html
附注2:学东西俱乐部 http://www.eawlc.org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