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权老师和我们在一起
2019-01-10 17:56:25
来源:星星生活

——谨以此深切悼念良师、益友、至亲汪炳权老师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中国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领域知名学者汪炳权老师2019年1月2日在美国仙逝,享年八十二岁。这些天我常夜不能寐,心里一直沉甸甸的。反复回忆着我们相处的日子,想着他的坦怀相待和言信行果的帮助,我不禁老泪纵横。他虽长我八岁,但自1961年以来,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命运一直让我们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有那么多的交集。


【图:汪炳权老师】

我1961年夏高中毕业,由中科院安徽分院保送到安徽大学无线电系代培。炳权老师时任系教学秘书,成为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师。多年来学校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首任系主任戚作钧教授曾赞许炳权老师是他遇到的“最好的教学秘书”。炳权老师是“建系八教师”之一,他在2015年给我发电邮,还专门回忆了那段历史。

直到1966年6月文革开始,我们这一届都是按照戚老和炳权老师制定的计划,扎扎实实地接受着无线电专业的教育。为适应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计划还与时俱进地给我们增加了“晶体管原理”一课。在炳权等老师的培养关怀下,我被评为优秀生,还担任了多年的系学生会主席。所学到的知识,历练的能力受用终身。我们系大批的毕业生在祖国各地——奉献航天、监测卫星、通信管理、规划设计、设备制造、为师树人……都成了企事业的中流砥柱。

70年代中,在戚老、张健书记和炳权等老师竭力争取下,让我在厂矿当工人多年后,得以调回系里任教。此后,炳权老师既是我的领导,也成了我的同事和朋友。他对工作和教学的认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次我指导的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请他过目评审。数日后他用刚劲而飘逸的手书,准确而恰如其分地写下了长长的评语——能像他这样认真的并不多见,让我十分钦佩。

70年代末,学校要各系选拔教师出国进修。炳权老师主持了系里的选拔考试和评审,我有幸入选。让我得以在80年代初便前往美国两年。在这前后,我们两家住在一栋“大板楼”宿舍里。两家各有一双儿女。虽然不在一个单元,但大家经常互动。更多的是我有事相求,登门拜访。炳权老师对人诚恳,凡事相求,从不敷衍。

回国后不久我负责系里的教学工作,此时炳权老师已主持学校科研处的工作。炳权老师仍在系里兼课,我也有科研项目,我们一直互相支持着。尤其是在那个“风波”年代,更是推诚相见、肝胆相照。

90年代初我再次赴美,期间在巴尔的摩见到了来访的炳权老师。此时他女儿已来波士顿留学。此后他儿子和我的两个孩子也先后来美加攻读学位。我和妻子遂移民加拿大。

1997年12月安徽大学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安徽省继中国科技大学以后的第二所“211工程”重点高校。毋容置疑,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作为学校重点学科的元老、学校科研的组织者,炳权老师也倾尽心血。

世纪更迭之后两三年,在一个校园里一起长大的他儿子和我女儿取得联系,渐渐情投意合,后来走到一起。我们和炳权老师夫妇的关系“升级”。随着女儿他们安家波士顿近郊,我儿子也随公司兼并而落户波城,我和妻子时常奔走于多伦多波士顿两地,和退休后来美的炳权老师夫妇见面机会愈发多起来了。


【图:2009年笔者与炳权老师(左)在华盛顿合影】

每逢圣诞春节,必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留下一张张的合影——真地成了至亲。我们常吃到他种出的各种蔬菜,我也让他们尝到了拿手的韭菜盒子。我们国内访美的亲戚必受到他夫妇的热情款待,他们也来多伦多寒舍小住。2014年炳权老师夫妇金婚,我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给他们照相留念。想想当年我们两家人曾在国内同住在一栋楼里,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聚首,实属有缘。

半年来炳权老师遭受了病魔的折磨,我先后六次前往探视,时时期盼他能康复。虽知病情突然急转直下,“昨日还笑脸相见,今日却阴阳两隔”。

此时我找出了2015年9月炳权老师于美国波士顿发给我们这届同学聚会的电邮,他说:“我可能是和你们在校时接触最多的教师,你们的名字我现在仍然熟悉,你们中大多人年青时的容貌还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真想参加你们的聚会,只因客居他国,关山万里,不胜旅途辛劳难以实现。今特寄语两句表示祝贺:五十载,风风雨雨,青年到白头,为祖国电子科技贡献力量;半世纪,勤勤恳恳,老骥犹奋蹄,替母校无线电系争得荣光。祝你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他那淳朴的江淮口音不时回响在我耳边。

炳权老师音容永存。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