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狂”的春天
2014-09-25 07:48:1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平)Labour Day后的第一天,我和先生去采购,看到食品里人头攒动,许多人的推车里都堆着山也似的物品,不禁笑了:“才一日不购物就‘如隔三秋’了”。其实许多人在劳动节前就已经“疯狂”采购过一番了,因为“明日商店要关门”;而节日后采购,是因为“商店终于又开门了”——总之,我们的生活不能一日没有商店和采购。

又记得有一回在“员工室”听到一位老师深情回顾:“……最喜欢grocery shopping了,漫步流连在一排排一列列琳琅满目的货架前,想象着计划着全家的早餐午餐晚餐……”,不禁对这位老师刮目相看。想我也是个爱购物的, 但对于食品采购,一向都是当作任务来完成,怎么也生不出如这位老师一般的深情来。

不过好在像这位老师,无论她如何“不管不顾”地消费,也无“购物狂”称谓之虞的。购物狂的定义在于衣服鞋子包包首饰等这些奢侈品上。现代生活,随着购物环境、商品种类和支付方式等等的不断发展完善,诞生购物狂的土壤也越来越丰饶。

先说说环境。现代的购物中心,早已不是舟车徒步一家家小店铺的概念了,而是一个个集餐饮、娱乐、购物和社交等种种活动为一体的社会生活场所。现代购物中心,以其包罗万象、设施方便等特点,迅速占据了城市人类的“芳心”。 而如今有一些组织更是将其课程及活动都围绕着购物中心来设计:比如健身中心推广的“购物步行”活动、旅游公司举办的“购物旅游”以及减肥中心提倡的“购物减肥”法,就是让学员们在轻松愉快的购物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消耗脂肪,更有甚者,可能也是为了让学员感受穿不上心爱的衣服的懊恼和尴尬,从而励其减肥及购物之志 ——这样的环境和动力,想不购物都难。

而如今更现代的购物方式,是网购。连我这个“现代化”步伐总是慢半拍的人,也不能说没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如果说在网上付手机电视费也算网购的话。我的第一次消费品网购经历,却还是在国内,也是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会津津乐道的一次网购经历。

话说那是在暑期探亲期间,听外甥女们说她们都上网买书,因为网上“有折扣”。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大好处就是省了我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地东奔西颠采购之苦。于是选了外甥女们推荐的“当当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购了价值200多元的书和磁带。仅两天后,一个沉甸甸的纸箱就送到了我住所的门口,我从那个汗津津的小伙子手中接过了书单和账单,快速查看了一下箱内的东西,如数付了款,正觉得好像还有什么未尽事宜,那个小伙子已经礼貌地说了声:“感谢您的关照”,鞠了一躬,走了。我这才想起在北京是不用付小费的。

订购的所有图书,质量都不错,没有像传言的那样有缺页或者印刷滥的问题。更让我激动的是影碟,不但让我在网上搜到了像“梵高”和“包法利夫人”这些市面上少有的旧片子,而且就算拿到加拿大看,画面也清晰如常。为着这些个书和碟,我也终于放弃了对网购这个新事物的怀疑和成见。

在加拿大也试过网购。有一回在一间儿童购物网上看到一件不错的儿童夹克,遂下了订单,可是等到结算的时候,却发现税金加运费零零总总算下来,原本30刀的东西变成了50多刀,几乎翻倍,遂失去了购买的兴趣。热衷网购的小姑子遂献计:“要一次性购买150或者200就会有免邮费的优惠”。应该如此。

当然任何事物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做过头。以我的小姑子为例,因其尝到了“多买多免”的好处,于是其衣服裙子包包鞋子,统统交给了网店。裙子和包包倒也罢了,只要尺寸定对了,大概错不了,悬的是鞋子。小姑虽然有近一米八的身材,却偏好高跟。在她那一双双隔空采得的“铁钉”鞋中,难免有几双穿起来和看起来不一样的,脚因此偶尔受些“穿小鞋”的委屈也是情理之中的——就当是给追随现代生活付的一点儿学费吧。

购物之风如此之盛,以至于连躲在象牙塔里的作家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看过“Confession of a shopaholic”那部电影的人大概都已经能够熟练拼写shopaholic这个词了,殊不知,此片的同名原著已经陆续产生了六个系列,均出自英国作家Sophie Kinsella之手。而根据其原著改编的第二部影片“购物狂在曼哈顿”据说不久也将上映。

如果我们能够摒弃Becky (Shopaholic 女主角)随时随地会爆发的购物冲动,而取其对美好事物不顾一切的“拥有”态度,那么“购物狂”这个词恐怕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